Bolun Shen
banner
shenbolun.bsky.social
Bolun Shen
@shenbolun.bsky.social
32 followers 77 following 92 posts
An artist, an activist, a father who rebels and aims to react.
Posts Media Videos Starter Packs
3/3

行动后续:
虽然“买卖选票”从未真正完成,项目本身却成为一个关于民主、市场与法律关系的象征。

UBERMORGEN 后续将该项目及其产生的法律文件作为展览资料,在多个美术馆、媒体艺术机构展出。 因项目所引发的法律、政治与技术问题,UBERMORGEN 自己也在后期访谈中指出——若在今天尝试,因监控与法律环境已不同,将难以复制当年的效果。 

#全球艺术行动
2/3

行动执行:
项目创建初期由学生James Baumgartner发起,之后其平台被 UBERMORGEN 接管运营。 网站宣称允许美国公民将自己的选票以最高竞价出售:“Bringing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closer together.” 

在短时间内,13 个美国州对其发出临时禁令与法庭禁令,域名被要求关闭。 项目因此获得巨大媒体覆盖,CNN 专题、全球上千新闻报道,将其打造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媒体事件。 

#全球艺术行动
1/3

作品:选票拍卖Vote-Auction

艺术团体:UBERMORGEN.COM(lizvlx & Hans Bernhard) 

行动背景:
2000 年美国总统选举(George W. Bush vs Al Gore)引发对选举机制、公平性及金钱影响力的全球关注。UBERMORGEN 在此语境下发起 Vote-Auction,作为一种网络行为艺术/媒体黑客实验,旨在把“选票”这个民主制度中最神圣的单位,直接放入市场交易机制。 

#全球艺术行动
3/3

但同时,由于它已经被精简了,这个状况是不可被立即觉发的,不是普遍视觉意义上的状况,是需要被阐释的。

4. 留存个重要的问题,它既是艺术语言的问题,也是转化为艺术品的问题,也是行动的问题,更是历史的问题。这部分恐怕是最难的,留存直接关联着传播,视频记录、文字描述、直接评论都被干死了,那还能留存什么?留存事件的主体还是边缘,直接书写还是间接评议,记录还是记忆,摘抄还是改写,始终没找到更有张力的办法。

写完了这一圈,也就距离真实的行动很远了,但也成了更宝贵的问题,这种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在中国搞艺术
2/3

2. 没有公开的舞台、空间、美术馆,行动场所可以拓展到什么地方?街边、餐馆、商场、教室、交通、公园,这些都是常规的表演地带,且都属于公共地带,基本被榨取干净。有些人转向独立空间、自己的卧室、朋友小聚的饭桌,这些更像私人场所,还剩什么地带给我们?

3. 表演、台词可以提炼到什么程度,公开演出是别想了,那表演最基本的动作能否抽取、简化、符号化、可复制、可传递,台词转变成语言、声音、声响,让表演/行动可以随时发生。不能作为日常状态出现,因为我们不探索行为艺术的边界,而是行动。要作为状况出现,状况是有语境的,所以2和3是联通的,处在场景中的动作才是状况,是有效的,是属于行动范畴的。
1/3

art+activism->artivism是我一直以来的兴趣和实践方向。activism许多都包含movement,也就是行动、动作、语言、书写,转化到艺术语境就是行为、行动、媒体、文学、语言,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

在这个脉络里,中国艺术工组者和行动工作者的工作方向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1. 在一个无法畅所欲言和行动边界收缩的地带,什么是行动?从公共舆论收缩到家庭讨论能不能算行动?脑海里的想象和低头默语是不是行动?内心的精神活动是不是行动?行动一定需要对外产生影响,收缩到何种范围还能称得上行动?

#在中国搞艺术
4/4

该广告牌中还提及英国经典摇滚乐队 Queen 及其主唱 Freddie Mercury:文中指出“Freddie Mercury 来自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后来移居英国,创立 Queen 成为全球偶像。正如一名普通工人、医生或移民,移居英国建立生活,也在英国文化中留下印记。” 

项目通过这些“移民身份的文化偶像”——Dua Lipa、Freddie Mercury/Queen 等——来强调:移民不仅是贡献者,也是塑造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一部分。项目将他们的影像或名字纳入海报、街头广告、社交媒体传播中,作为“移民身份 + 文化成就”的象征符号。

#全球艺术行动
3/4

行动执行:
在英国多个城市的街头大幅张贴,同时在线商店售卖签名开放版海报,所有收益捐给两家公益组织:Refugee Council 与 Revoke。 

后续延伸:
作品于 2024 年重新进入街头,并扩大为名人系列,展示英国文化核心由移民共同塑造。

2025年,10月,伦敦一块大型广告牌中出现了知名歌星 Dua Lipa(科索沃难民后裔)的影像,作为该 “Thank God for Immigrants” 活动的一部分。该牌由行动团体 Everyone Hates Elon 发起,以该项目作为灵感,强调移民在英国文化中的贡献。

#全球艺术行动
2/4

行动背景:
Jeremy Deller 于 2020 年疫情封锁期间最初推出“Thank God for Immigrants”海报,向疫情期间关键岗位上的移民工作者致谢。该海报采用彩虹渐变背景、黑体文字,简洁却直击社会。随后,2024 年与 Flying Leaps 合作将该图像再度进入英国街头、线上商店,通过限量版印刷和街头大幅广告形式筹款支持难民与移民权益组织。 

英国自脱欧以来移民议题成为公共辩论焦点。在疫情期间,许多移民成为公共系统的核心支撑力量,但其贡献常被忽视。Deller 的这件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问:当移民拯救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否能说一句“谢谢”?
1/4

项目:Thank God for Immigrants

艺术家:Jeremy Deller(英国)& Flying Leaps(公共艺术行动平台)

Flying Leaps 是英国伦敦发起的视觉行动平台,其宗旨为“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展示卓越艺术作品,并借助街头海报让视觉激发社会反思”。平台秉持:“艺术不仅在画廊里,而应走向街头、走向大众”。 

#全球艺术行动
2/2

但一般助教负责的可不是本班的学生,是低年级的作业和课程,但课代表就不是了。而且这个名字取得具有迷惑性,课代表,好像是这门学科的代表,或者是上这门课所有学生的代表,是参与者的同僚和伙伴,实际上恰恰相反。

这职位的设计,从根子上就和红卫兵一个思路,站在权力的一边,指向自己身边的人,但更具隐蔽性。幸好,我小时候没当过。

#生活在中国
1/2

突然想起来上学时候有个学生职务,课代表,那可真是个变态的设计,比学生干部可恶多了。学生干部好歹是学生之间的管理层级,课代表是个什么东西?看上去是代表和管理,但又是权威的嘴替,权力代庖。

干的人以为自己多了点权力,实际上又要给老师鞍前马后地收作业、搬习题本,从小就干上生活秘书的脏活儿累活儿。谁没交作业,他还得第一时间汇报,立马拉开了和朋友们的距离,成为权威的走狗。你要站在弱势一边,权力不得骂死你,还给你撤职。
这职位,明明就是权威的下属,在大学里是有正式职务的,助教,拿钱的。

#生活在中国
4/4

后续:
2014 年,Bruguera 试图在 哈瓦那革命广场 重演该作品,邀请市民公开发言。警方迅速封锁现场,她被逮捕、拘押、护照被没收。之后,这一形式被世界各地艺术家和人权组织多次重新演绎,用作声援和抗议的象征。她自己也因此创立了 INSTAR(汉娜·阿伦特行动主义学院),继续推动“艺术即公民行动”的理念。

#全球艺术行动
3/4

含义:
她把作品命名为塔特林的低语#6,延续她的“低语系列”(Whisper Series),每件都以公众参与来探测“权力与个体”的边界。后来人们之所以称为“哈瓦那版本”,是因为该系列后来在 Tate Modern、Hammer Museum 等地多次再演,社交媒体以#YoTambienExijo 名义为其声援。而这次哈瓦那的首演在政治现实中显得尤为关键——它不是一场展览,而是一场测试社会耐受度的行动。

在该作品中,Bruguera 采用了一个象征:在发言者肩上放置白鸽,隐喻于 1959 年 1 月 8 日,卡斯特罗在哈瓦那革命胜利后第一次演讲时,一只白鸽落在其肩膀上的经典画面。
2/4

背景:
在作品现场,Bruguera 设立一个讲台、两个麦克风、一个扬声器朝内一个朝外,并由两名穿制服的“军人”站立于讲台两旁。观众被发放 200 台一次性闪光照相机,以拍摄行动过程。她邀请观众轮流登台,每人拥有 1 分钟 的发言权,代表在一般古巴公共空间中被削弱的“公共话语权利”。每位发言者肩头都被放上一只白鸽。短短 41 分钟内,约 39 位发言者相继登台,从移民、教育、艺术到政治自由,各自发声。当发言结束,两旁“军人”取走白鸽,将发言者送离讲台,恢复观众席。

#全球艺术行动
1/4

作品:塔特林的低语 第六章 哈瓦那版本

艺术家: Tania Bruguera(古巴)

时间: 2009 年

地点: 古巴哈瓦那,第十届哈瓦那双年展

介绍:1959 年 1 月 8 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革命军进入哈瓦那,在首都发表胜利演讲。当他在讲台上宣布“革命属于人民”时,一只白鸽意外地落在他的肩上,这一幕被摄影记者捕捉,成为国家神话的核心象征——“革命由天意祝福”。半个世纪后,Tania Bruguera 在哈瓦那双年展上以这幅历史图像为背景,重新布置了一个相似的讲台:两个军人、两只白鸽、两支麦克风,以及面向公众的开放发言邀请。

#全球艺术行动
5/5

Ron Helfrich 在其评论《The Giant Galactic Cock That Threatened the Russian Universe》中指出:“这根画在桥上的‘阳具’,指向的不只是 FSB 大楼——它揭露了新沙皇式权力、东正教与国家机器共谋下的男性崇拜与政治傲慢。”

#全球艺术行动
4/5

不久后,Oleg Vorotnikov 被逮捕,但很快在国际声援下获释。此后 Voina 被列入俄罗斯“极端组织”名单,却又在同年获得俄罗斯当代艺术大奖提名。该事件也成为 Pussy Riot 等后续行动主义团体的精神起点。

影响与意义:
当桥梁升起的那一刻,圣彼得堡的清晨天际线被一根“银河阴茎”主宰。司机、行人纷纷拍照上传,图像迅速在社交媒体与国际新闻传播,被称为“艺术史上最荒诞的反权力图像”。媒体戏称作品为 《Dick Captured by the FSB》,暗示这幅“阴茎”被安全局俘获、控制,却同时暴露出国家的荒谬。

#全球艺术行动
3/5

2010 年 6 月 14 日凌晨,Voina 成员趁夜潜入 Liteiny 桥面,携 55 升白色乳胶漆,在仅 30 秒 的桥梁抬升间隙里完成作业:他们绘制出一幅长 65 米、宽 27 米 的巨型阳具图案。

这一图像在桥梁升起时正对 FSB 大楼窗户,仿佛对国家安全机构进行“直面”的讽刺性抗议。团队提前两周在停车场排练、模拟桥面操作,计算交通节奏与警卫换班时间——整个行动从策划到执行,像一次秘密军事突袭。

#全球艺术行动
2/5

背景:小组成立于 2007 年,是俄罗斯最激进的行动艺术小组之一。其核心成员 Oleg Vorotnikov 和 Natalia Sokol 等人以“艺术即政治行动”为信条,反抗体制、警察暴力与国家审查。2010 年,当时的政治气候高度紧张,FSB (前 KGB)权力空前集中。艺术界沉默、媒体被控。Voina 决定以一场街头艺术行动回应这种窒息的政治空气。

行动过程:
圣彼得堡的 Liteiny Bridge 是一座可升降桥,它会在夜间1-4点抬起桥面,为大型货船和驳船让路,通行涅瓦河(Neva River)。

www.youtube.com/watch?v=kMXQ...
Художники ебут ФСБ хуем
YouTube video by Pike Records
www.youtube.com
1/5
作品:Dick Captured by the FSB 被联邦安全局俘获的阴茎

艺术团体: Voina(俄语 Война,意为“战争”)

名称歧义:在英文世界他们通常被称为 Voina / The War Group / The War Art Collective,但中文翻译为“怎么办“,主要出于语义与政治语感的双重考虑而采用的。“怎么办”这一译名最早出现于大陆艺术评论圈(大约 2010–2012 年间),由研究行动艺术与俄罗斯当代政治艺术的学者或策展人提出。

时间: 2010年6月14日

地点: 俄罗斯圣彼得堡 Liteiny 桥,正对 FSB 总部 Bolshoy Dom
2/2

我相信他们是对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工作,才能更清晰,更扎实,更坦荡。放弃幻想,重估自己与自己行业在社会中的价值,才可以真正地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与愿景。

#在中国搞艺术
1/2

昨夜和一个艺术研究者吃饭,他曾在最好的高校就读,最好的机构工作,做过许多很棒的项目,但不爱玩弄权力游戏,个人表达无法究竟,近年转向独立学者身份。初次聊天,两人多少有点绷着,但酒至二巡,我们开始聊起彼此作为独立艺术工作者在当下处境下的姿态与向往。

他说道:没有机会。

明确的四个字:没有机会。继续道: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可能性,感觉挺丰富的,但真正的事实是,没有机会。给我提了个他比较敬重的年过半百的诗人,活得久,见得多,体会深,他曾告诉他,在这里我们是没有机会的,我们的工作,要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上往下开展。

#在中国搞艺术
3/3

街头工人、教师、医护人员、机场安检员和公务员齐聚游行队伍,部分地区垃圾清运、监狱服务、公共部门全面停摆。工会以罢工和谈判为主要手段,希望迫使政府重启社会协商、修改紧缩方案。

现状:
截至目前,政府尚未撤回改革提案,也未公开让步。总理 Bart De Wever 坚称改革是“恢复财政稳定的必要之举”,但罢工行动已对社会运转造成广泛影响,并在舆论上削弱了政府形象。各工会宣布,若谈判无果,将考虑继续扩大罢工规模,直至政策出现实质性调整。

#全球社会行动
2/3

行动过程:10 月 14 日,全国范围内爆发总罢工,游行与封闭区域主要集中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多条主干道、城市广场与议会周边街道,受困街区范围较大。公共交通系统全面停摆,地铁、电车、巴士停止运行;布鲁塞尔与沙勒罗瓦两大机场航班几乎全部取消;垃圾收集、监狱服务、公共设施运作等也受到影响。约 8-10 万人走上布鲁塞尔街头,高喊“反对削减”“退休不是特权”等口号,抗议政府削弱社会福利的政策。示威期间出现警民对峙,部分地区发生纵火、破坏行为,警方使用催泪瓦斯、水炮驱散人群;数十名示威者被拘留。

#全球社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