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hafufu.bsky.social
+ Follow
17
followers
20
following
13
posts
Posts
Media
Videos
Starter Packs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11d
“把自己养育成一个自我大小刚好的人,不膨胀到侵犯他者,不虚弱到无底线退让,是遇见(物理意义上遇到并且能自然地把握住)各种美好关系的必要准备。”
——摘自🍠博主@摇摆月亮
1
Reposted
Bearhead罴曌·熊头🐻
@aquenebear.bsky.social
· Mar 18
是的,错不过是代表下次努力弄对罢了。
我之前思考老中常见问题、成因、改进方法时,发现所有问题或多或少都和“不能犯错”有关。
包括:
个人反面:回避/逃避行为、成长受限、精神内耗。
交际方面:权力拉扯、拒绝换位思考、常常应激、人身攻击。
职业方面:自我埋怨、拒绝领导位、自愿加班。
生活方面:遇事紧张、拒绝处理问题、过滤不确定但有用信息。
太多了说不完。不过,反过来说,允许自己犯错,营造允许犯错的环境,允许她人犯不涉及底线错(道歉了),学会道歉,就是净化自身、治愈创伤的最关键/核心步骤之一,也是最首要的之一。
PS:chat应该可以弄出适合每个人的调理方案
1
2
8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16d
下周给自己约了两次心理咨询
总是很有收获,刚好最近经历了比较大的事,想细聊一下。
当初还是被朋友连催带赶地建议开始心理咨询,认为每个人其实都需要,每个姊妹都可以尝试一下。
我发现,AI做心理健康辅助还是有局限的,它依据 prompt 的信息来给出答案,不能像咨询师一样给出那么多新视角。
1
5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16d
其实我依然相信,任何关系、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可以在平和中感受温暖,也可以互为课题,看此能照见出一个怎样的自己,能修掉多少执念、破掉多少自恋。
所以我愿意,将自己一次一次抛出去受伤,保持勇气,做尽最大努力的人。
清醒自己的每一次退让和争取,无论换来刀子还是拥抱,都会认真写上,我愿意,我负责。
5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16d
感觉若与人的一段关系陷入“你没有看见我” “你也没有理解我”的争论中还挺可悲的。
最近结束了一段关系,依然按部就班地学习、写代码,感觉脑袋很清醒,心却沉沉发痛。AI说这是我的身体在替我哀悼。
我与很好的朋友们的关系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会主动地为对方多想一步”。
不是控诉和权利争夺,而是如她在给我的信里写:“你是我身边的人中,我最希望能再多任性一点,不要那么高敏的人。” 她总是担心我会因为我的理解和共情而受伤。
而我写给她的是:“你是我最希望能多展露脆弱、表达需要的朋友。” 在唯一偶然的一次小摩擦,我看到她生气的一面,说这样的她好真实好可爱。
1
4
Reposted
喵喵教主8964
@jenny8964.bsky.social
· 19d
对的,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是一件正常、健康且重要的事情。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那些情绪或者是做出那些行为,才能有这个能力和能量共情到别人。
因为共情的前提条件:一个稳定的自我。没有自我觉察的共情,是投射。
整个逻辑链条就是:自我觉察 → 内心整合 → 能量盈余 → 有能力和意愿去共情她人。
这样分析下来,拥有这两种能力的人很棒呀👍🏻
1
9
Reposted
喵喵教主8964
@jenny8964.bsky.social
· 19d
看见自己是一种向内的能力,是元认知。而看见别人则是向外的能力,也就是共情和心理洞察。
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看见自己”(元认知)和“看见别人”(共情)是像学走路、学说话一样,被母父和环境自然而然地教会的。但是这在老中太稀罕了。
在有创伤的情况下,也不是没办法自己培养出这两种能力的,只不过这是属于生存策略,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学习到的能力。
1
1
8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20d
哀悼了很久,很多次,我曾以为这些眼泪是我疗愈路上的反复和打转,后来发现这是前行的必经之路。
越来越平静,最后留存的是感恩,感恩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经历。
在一次次拆解课题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好多。
迷迷糊糊地走进教室,聆听感受那些痛苦的情绪,我以为这堂课的内容是教我如何爱人。
直到走出教室,我发现,这堂课是教我如何爱自己。
6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21d
2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21d
最近对人际关系的课题有很多思考
和朋友聊天聊到,通过看心理学书籍成长,其实像一个输入后实践,得到反馈,再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过程。
但也有许多年长而自洽的人,没有直接接触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莽莽撞撞靠实践+反馈+修改+自我察觉总结出透彻的人生经验。
由此可见实践更关键。
而感受便是线索,要求我们去正视、挖掘,不要忽视感受和反馈传递来的信息。
同时我思考,成长至走向成熟的体现是什么?向gpt描述了一个scenario
感觉一个答案是,成熟是懂得整合边界感与慈悲心,因为理性所以坚定,因为理解所以慈悲;保护自己的底线,理解她人的局限,宽以待己,也宽以待人,不过度退让,也常留余地。
1
1
4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22d
月经期间,宜对自己温柔
月经神好像姥天奶派来的使者,每月带我重访与检验我的创伤与伤痛
将理性与分析轻轻放下,专注感受涌过身体的情绪,一波退一波来
7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23d
关于“相信自己的直觉”“感到不舒服就远离”的说法,我每次看到觉得既有道理,是肯定自己感受爱自己的表现,又有点迟疑。所谓直觉本质是什么,以及“相信直觉”和反思自己、觉察自己的模式、认清是否是投射间要如何平衡
问了g老师感到启发,能同时抱持自己的感受和走向下一步觉察很重要。
想起了咨询师说过的,心理健康的本质是平衡和灵活,我发现我常常因为分析太多而怀疑自己的感受,这依然是我需要努力学习平衡的部分。不过同时也很骄傲自己能利用每一次发生在我身上的经历进行复盘转化为成长的特质。
女性的确需要尊重自己的直觉,那可能是发来的求生信号,但我好希望这个不要成为部分人逃避责任、投射伤害朋友、放弃觉察和成长的借口。
1
8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May 23
今年收到的最多的评价是我的变化好大——来自见证了我成长的人。
由此想其实我可以学着宽容些地看待自己,发着呆思考、检索、记录的一天并不是因为没有去“做高效的事”而浪费掉了。
只需适当提醒自己多走出去、多实践、多行动就好,不至于沉浸在反复的自我回视中陷入困顿。
社会时钟不是我的时钟,我也没有什么顺遂主流要去做的任务,留给我的人生还长,足够我慢慢探索。
6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May 9
宜社交,攀岩认识的朋友都超好(运动群体中单女和不服美役的人更多)。
除了能提高爆发力和肌肉耐力,还有柔韧性!以前身体铁板一块,现在明显觉得自己更灵活,髋部灵活度增加后腰不太容易痛了。
如果有进阶的愿望,也会涉及小肌肉的锻炼和精细控制。那时可能就很有去健身房的动力,更有目标去针对性训练。
2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May 9
我会认真推荐无运动基础,想要健身但觉得麻烦难以启动的人去攀岩!
入门简单,不像撸铁需要前期做大量功课,只需要知道跳落的姿势和脚法,上墙就完事了。
趣味性强,爱的人会很爱。
锻炼效果好,首先是对于核心力量的增强,身体控制能力提高后真的很快乐,会很有自我效能感,拥有运动能力就像打开新世界大门,继而爱上更多运动。
其次肌肉可以暴涨!两个无健身基础的朋友爬了半年都可以空手拉引体了,肩背手臂肌肉长起来很明显。
1
2
mochafufu.bsky.social
@mochafufu.bsky.social
· Feb 25
“学着像心理咨询师一样回应她人求助”,不仅是对自己思考的检验,也考验了共情能力。倾听中不做先入为主的前设——“我没有假设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回应不是为了回应,好奇代替解读。这个过程是明心见我性,一边要打破个人的投射和无意识的傲慢,一边看见人类之共同情感,体察我们相似的对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仁慈不是治疗者与伤者之间的关系,它是两个平等的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了解自己内心的晦暗,我们才能与别人的悲苦同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