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liren.bsky.social
1 followers 1 following 65 posts
Posts Media Videos Starter Packs
覺醒中年:另一種生活的開始,找到人生下半場的意義(epub)

《覺醒中年》一書是由美國知名榮格心理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所著,他是華盛頓榮格學會的創辦人之一,曾任教於多所大學,並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書中以深度心理學為基礎,探討中年階段的轉型與覺醒,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他曾在三十五歲時因中年危機陷入憂鬱,卻以此為契機轉向心理學研究,書中強調中年並非衰退的開始,而是通往真正成熟與意義追尋的關鍵時期。霍利斯將人生分為上半場與下半場,上半場往往受外在期待如社會規範、家庭壓力與職業追求所主導,人們常在這階段建立自我形象卻忽略內在聲音,下半場則是覺醒的時刻,當舊有模式崩解時,個體需面對內心衝突、陰影與未…
覺醒中年:另一種生活的開始,找到人生下半場的意義(epub)
《覺醒中年》一書是由美國知名榮格心理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所著,他是華盛頓榮格學會的創辦人之一,曾任教於多所大學,並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書中以深度心理學為基礎,探討中年階段的轉型與覺醒,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他曾在三十五歲時因中年危機陷入憂鬱,卻以此為契機轉向心理學研究,書中強調中年並非衰退的開始,而是通往真正成熟與意義追尋的關鍵時期。霍利斯將人生分為上半場與下半場,上半場往往受外在期待如社會規範、家庭壓力與職業追求所主導,人們常在這階段建立自我形象卻忽略內在聲音,下半場則是覺醒的時刻,當舊有模式崩解時,個體需面對內心衝突、陰影與未竟之事,透過個體化過程重建個人神話。書中分為七章,從中年危機的徵兆入手,逐步討論靈魂的召喚、權威的恢復、陰影的整合、關係的重塑、職業與金錢的反思,以及最終如何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霍利斯結合榮格理論如原型、集體無意識與同步性,輔以臨床案例、神話故事與文學引用,主張快樂非人生目的,意義才是核心,讀者需勇於面對恐懼、捨棄舊習,方能迎來內在自由與成長,這本書不僅是中年指南,更是對人性深層探討的哲學反思,適合那些在人生轉折點感到迷惘的人閱讀。 閱讀詹姆斯·霍利斯的《覺醒中年》時,我彷彿被一陣溫暖卻刺骨的風吹醒,那風來自內心的深處,攜帶著那些長期被忽略的疑問與渴望,這本書不是一本輕鬆的勵志讀物,而是像一把鑰匙,開啟中年心靈的隱藏之門,讓讀者直面人生下半場的挑戰與可能性。霍利斯作為榮格心理學的權威,他的寫作風格沉穩而深刻,沒有華麗的修辭,卻充滿智慧的洞見,他從個人經歷開始敘述,那個三十五歲時的憂鬱危機成為全書的起點,讓我立刻產生共鳴,因為誰在中年階段不曾質疑過自己的人生軌跡?書中開宗明義指出,中年危機並非疾病,而是靈魂的召喚,它提醒我們上半場的生活模式已無法滿足內在需求,我們必須轉向內心,尋找真正的意義。這讓我回想起自己四十歲時的迷惘,那時工作穩定、家庭美滿,卻總覺得空虛,彷彿活在別人的劇本裡,霍利斯用榮格的個體化概念解釋這現象,主張我們需整合人格的各面向,包括陰影那些被壓抑的部分,方能成為完整的人。他的論述基於深度心理學,卻不枯燥,因為他巧妙融入神話如希臘的普羅米修斯或北歐的奧丁,這些故事象徵人類的英雄之旅,中年正是從平凡到轉化的關鍵階段,這種敘事方式讓抽象概念變得生動,讓我讀來如置身一場心靈冒險。 書的第一章聚焦中年危機的徵兆,霍利斯描述人們常在這階段感受到無力、焦慮或關係破裂,他主張這些不是失敗,而是舊有結構崩解的信號,我們的上半場往往被外在權威主導,如父母的期望或社會的成功定義,這導致我們戴上人格面具,忽略真實自我。作者引用臨床案例,一位成功的律師在四十多歲時突然辭職,只因他意識到職業僅是逃避內心空虛的工具,這讓我思考到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如何讓人忽略靈魂的呼聲。霍利斯強調,中年覺醒的關鍵在於恢復個人權威,即捨棄外部依賴,轉向內在指引,這過程充滿衝突,但正如他所說,衝突是成長的代價。讀到這裡,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職業選擇,是否真是出自內心,還是為了符合社會的成功模板?霍利斯的觀點顛覆傳統中年觀,他視危機為機會,鼓勵讀者透過日記、夢境分析或冥想來傾聽內在聲音,這實用建議讓書本不僅是理論探討,更是行動指南。 進入第二章,霍利斯探討靈魂的召喚,他借用榮格的同步性概念,解釋生活中的巧合往往是無意識的訊息,引導我們朝向意義。例如,一位婦女在中年離婚後,意外重遇兒時興趣繪畫,這成為她新生命的起點。作者主張,意義不是外求,而是內在的個人神話,我們需建構屬於自己的故事,而非複製他人。這章讓我感動,因為霍利斯分享自身轉型,從大學教授轉向心理治療師,正是回應靈魂的呼喚。他警告,若忽略這召喚,會導致更深的抑鬱或身體疾病,這提醒我中年健康問題往往源於心靈失衡。書中融入文學引用,如但丁的《神曲》開頭那句在中途迷路,象徵中年迷霧,這種跨領域連結豐富了閱讀體驗,讓我感受到心理學與人文的融合。 第三章討論陰影的整合,霍利斯解釋陰影是人格被否認的部分,如憤怒或慾望,若不面對,它會投射到他人身上,造成關係衝突。他建議透過投射回收,檢視對他人的批評是否反映自身缺憾,這讓我回想起與伴侶的爭執,往往源於未解決的內在衝突。作者用神話故事如耶穌面對撒旦的誘惑,象徵整合陰影的必要,這章的深度讓我意識到中年是面對自我的最佳時機,忽略陰影會讓人生停滯。霍利斯的臨床經驗在此顯露無遺,他描述患者如何透過夢境工作釋放陰影,獲得新生,這實例讓抽象理論接地氣。 第四章轉向關係的重塑,霍利斯指出中年關係常面臨危機,因為上半場的親密往往基於依賴而非平等,他主張下半場需建立靈魂伴侶關係,彼此支持個體化。這章特別觸動我,因為許多中年離婚源於此,他建議透過開放對話面對恐懼,如被遺棄的焦慮,這源於童年創傷。作者引用愛情神話如崔斯坦與伊索德,探討浪漫幻覺如何阻礙真實連結,這讓我反思自己的婚姻,是否已從激情轉向深層陪伴。霍利斯強調,關係是鏡子,反射內在成長,這觀點讓書本成為情感指南。 第五章反思職業與金錢,霍利斯批評現代社會將工作視為身分來源,導致中年倦怠,他主張職業應服務靈魂,而非反之。作者分享案例,一位銀行家轉行藝術家,雖經濟不穩卻獲得滿足,這挑戰了我的價值觀,金錢是工具而非目的。中年轉職的勇氣在此被讚揚,他建議檢視工作是否帶來意義,若否則需勇敢改變。這章實用,提供問題清單如你的工作反映內在價值嗎,讓讀者自省。 第六章聚焦下半生的家庭,霍利斯討論與成年子女的關係轉變,從權威到平等,他主張放手讓子女個體化,同時面對父母老化的議題。這讓我想到自己的家庭動態,中年往往夾在兩代之間,他建議透過寬恕釋放舊怨,建構新連結。這章溫暖,強調家庭是成長的場域,而非負擔。 最後第七章總結如何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霍利斯重申快樂非目標,意義來自服務更大目的,如貢獻社群或追求創造。他引用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強調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目的,這讓全書昇華為哲學反思。讀完後,我感到內在平靜,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誠實,它不提供速效解方,而是邀請讀者投入長期旅程。霍利斯的語言雖嚴肅,卻充滿同理,讓人感受到被理解。當然,書中對榮格理論的依賴可能讓初讀者感到抽象,但這正是其深度所在。對於中年讀者,這是必讀之作,它不僅解釋危機,還指引通往覺醒的路徑,讓人生下半場充滿可能性與豐富。
iduuuu.com
覺醒中年

本書是為了喚起你的個人覺醒,告別無意義的反覆迴圈,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索人生下半場的價值與中年的意義,作者文字溫暖療癒,同時又不斷挑戰並鼓舞著我們,適時跳脫舒適圈,去回應生命所提出的靈魂召喚。
覺醒中年
本書是為了喚起你的個人覺醒,告別無意義的反覆迴圈,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索人生下半場的價值與中年的意義,作者文字溫暖療癒,同時又不斷挑戰並鼓舞著我們,適時跳脫舒適圈,去回應生命所提出的靈魂召喚。
iduuuu.com
甲骨文·欧洲史(全8册)(epub)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最高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甲骨文·欧洲史(全8册)(epub)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最高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们拥有辉煌的殖民帝国、民主制与政治权利的丰富传统,以及光辉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军国主义、寡头统治的斯巴达。这场战争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残暴时代,一度管束着希腊战争行为的粗糙法则也遭到悍然违背,致使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派系斗争和阶级矛盾大大激化,希腊政治向民主制发展的趋势遭到逆转。曾经奠定了希腊文明基础的习惯、体制、信仰和约束无不土崩瓦解。 《美第奇家族的兴衰》这本令人激动的作品细数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本书内容始于15世纪30年代,美第奇王朝在近乎传奇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的领导下崛起,中间经历了他们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最伟大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资助者的黄金时代,再到美第奇家族的各位教皇和大公统治的时代,直至佛罗伦萨陷入衰败与破产以及1737年美第奇家族血脉的终结。 《郁金香热》在17世纪30年代,成千上万的荷兰人被卷入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交易热潮中。他们投机的商品既不是石油黄金,而是刚刚从遥远的东方引入荷兰的郁金香。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稀有郁金香球根的交易价格甚至超过阿姆斯特丹的一栋房产的价格。但是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郁金香市场从顶峰到彻底崩溃只用了不到一年,给参与者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本书作者迈克·达什通过追溯这场繁盛和接踵而至的毁灭性崩盘,呈现了荷兰共和国黄金时代的风貌。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奥匈帝国的衰亡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线战事的研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中的两个被忽视的点,作者瓦罗在这方面做出了很精彩的论述和研究。本书力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呈现既有研究较弱的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匈帝国的衰亡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这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与两大帝国(鄂图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崩解,从战败者的角度,作者为我们解开了东欧与巴尔干的神秘面纱。 《特拉法尔加战役》是一部关于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的全景战史。该书首次出版于1910年,后多次再版,至今仍被公认为对这场海战最为精良的研究作品之一。科贝特兼具海军历史学家与海军战略学家的双重身份,他的著作将细节的把握与精密的思考相联系,通过对这场著名海上战役的通贯叙述,呈现出拿破仑战争时代庞大纷繁的政治军事史图景,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关于海军战略原则的种种思绪。 波里比阿的最主要历史著作就是《罗马帝国的崛起》(TheHistoriesorTheRiseoftheRomanEmpire),是人类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该书由第一次迦太基战争始,主要叙述了公元前220~公元前146年间的历史,叙述了罗马霸权在西方崛起的过程。该书现在只有40卷中的前5卷完整地保留下来,叙述到公元前216年,其他则以片断或引用的形式存在于李维及普鲁塔克的著作中。《历史》在古代希腊、罗马历史著作中是最符合科学方法和要求的,故被誉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 《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iduuuu.com
坏心情生存手册

快速平复暴走情绪,安抚心中的喷火龙!获奖治疗师传授取自临床催眠的心理暗示法,让你天塌了也能冷静、再崩溃都能自救的速效静心丸。当情绪让大脑死机,用内心的力量重启它。
坏心情生存手册
快速平复暴走情绪,安抚心中的喷火龙!获奖治疗师传授取自临床催眠的心理暗示法,让你天塌了也能冷静、再崩溃都能自救的速效静心丸。当情绪让大脑死机,用内心的力量重启它。
iduuuu.com
台語心花開:學台文超入門(epub)

繼學台語的第一本書《台語好日子》之後,致力推廣台文的作家鄭順聰推出《台語心花開》,內容從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切入,透過小吃料理、身體裝扮、交通工具、娛樂運動等主題來書寫,既有耍廢爆笑,也有心理分析與紓壓療癒,壓軸是台灣各地腔調的豆知識,以及風土飲食的爆點觀察。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共計五十篇文章,融入現代生活的豐富內容,滿足你學習台語的各種需求。例如:上班族最愛的手搖杯,防疫生活的用品與動作,台語怎麼說?怎麼寫?台語的南腔北調與習慣用法不同,如何用三樣食物迅速辨別對方的出身?…
台語心花開:學台文超入門(epub)
繼學台語的第一本書《台語好日子》之後,致力推廣台文的作家鄭順聰推出《台語心花開》,內容從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切入,透過小吃料理、身體裝扮、交通工具、娛樂運動等主題來書寫,既有耍廢爆笑,也有心理分析與紓壓療癒,壓軸是台灣各地腔調的豆知識,以及風土飲食的爆點觀察。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共計五十篇文章,融入現代生活的豐富內容,滿足你學習台語的各種需求。例如:上班族最愛的手搖杯,防疫生活的用品與動作,台語怎麼說?怎麼寫?台語的南腔北調與習慣用法不同,如何用三樣食物迅速辨別對方的出身? 本書透過活潑趣味、親切易讀的華語文章介紹生活裡的台語,是最生活化、現代化的台語學習書。 本書特色 ★進階字彙大補帖 前八章前後切分為「主文」與「字詞整理表」,供讀者對照參考。每篇主文一千多字出頭,文末字詞整理表約二十字,全書收錄近一千組台文字詞。 ★類義詞觸類旁通 「字詞整理表」的最後特別搜集整理出「類義詞」,因歷史脈絡與地域不同,相同意思的台語詞經常有許多的類似詞,引領讀者觸類旁通。 ★兼顧實用性與地域性 「環島聽口音」和「飲食腔調學」分析台灣各地腔口、用詞、風土的差異,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原來台灣小吃也有南腔北調喔。 书摘: 炸豬排和咖哩飯:日本洋食體驗 向來很怕去百貨公司,要去都是迫不得已的(太太要求),對我來說,此「婦女樂園」,只有美食街和餐廳能讓我逗留。 太太出入各樓層瞎拼,我則在餐廳及美食街閒晃。赫然發現,怎麼宛似在日本:壽司料亭、拉麵店、烏龍麵、燒肉與丼飯等等。而且,特別符合百貨公司風格的,乃來自日本的洋食。 我特愛炸豬排餐廳,腰內肉與里肌肉都愛。上主菜之前,會端來內盛芝麻的粗缽,讓你拿起小木枝來研(gíng,磨),芝麻細細爆裂散發迷人香氣,均勻碎成粉後淋上豬排醬,等待豬排上桌。 同時,滿滿的高麗菜絲也端上,用長筷子夾至自己的小碟,淋(lâm,澆)芝麻醬,高麗菜口感清脆卻無味,得靠芝麻醬來增益香氣和甜味,忍不住請服務生再補一大碗來。 此時,躺臥於濾網上的豬排便糋(tsìnn,炸)好,金黃上桌囉!有人只吃中間段,我偏好酥脆偏硬的兩側,就像早餐三明治的俗麭(siõk-pháng,吐司),我都聲明不切邊……扯太遠了,夾起那嬌嫩的一片,搵(ùn,沾)豬排醬入口,於酥皮的喀滋喀滋聲中品嚐內餡噴薄而出的肉汁,再以晶瑩剔透的白米飯作為滋味的逗點,真希望這享受沒有句點……。 所謂的「日本洋食」,指西方飲食傳入日本國後本土化之料理(liāu-lí,菜餚)。明治維新解除鎖國,大量學習西方文明,飲食也跟著洋化。二十世紀初的大正年間,有所謂的三大洋食:咖哩飯、炸豬排、可樂餅。此外還有蛋包飯、漢堡排、炸肉餅、土耳其飯等等。 以上是我讀專書查網路整理出來的,想不到的是,我們吃的拿坡里義大利麵也是日式洋食,非常驚訝!此為日本的改良,義大利人不這麼吃──飲食就像遊牧民族,會四處漂泊移居,為了融入在地的風土與脾胃,靈巧地華麗變身。 這批洋食也飄揚過海來台,有的是連鎖餐廳直營或加盟,更多的是台灣人的創發,在百貨公司與街巷小店生根發芽。就像咖哩飯,這最初源自印度的咖哩(ka-lí),傳至日本又轉折來到台灣,日治時期已有,但各時期的風味與手法略略不同,總不脫甘甜的溫和口味,不似原鄉印度口味多樣,偏酸偏辣或超乎想像。 咖哩也在台灣平民化了,在家自煮很日常,或於尋常巷弄的簡餐店,點一盤咖哩飯,豬牛雞魚或全素都有。端上桌時,先將米飯與醬汁分開,給你選擇,有人是全部做伙抐(lā,攪)再來吃,而我是舀一匙醬汁,再攪(kiáu,摻)飯來食。 可樂餅跟炸豬排一樣,都是炸物,內餡包的是馬鈴薯(má-lîng-tsî),在台灣比較少見,說真的也不得我的喜愛。與其絞做泥裹粉,不如赤條條的礤簽(tshuah-tshiam,刨絲)下鍋油炸,薯條還比較得人心。 此外,還有蛋包飯。但這兒的蛋包,可不是台語的卵包(n¤g-pau,荷包蛋),而是將蛋液倒入平底鍋中,煎(tsian)做薄薄的蛋皮,最後將拌炒過番茄醬的飯「包」起來。顏色鮮黃亮眼,形狀圓潤逗趣,軟鬆入口,散發淡淡的香氣,很得孩子與少女的喜愛。 身為困在百貨公司幾乎要窒息的中年大叔,只有這些日本洋食能讓我徜徉。台派飲食是路邊攤較優,歐美飲食外頭餐廳多,台灣的百貨公司幾乎被日系包攬(韓系與東南亞漸增強),料理當然東瀛好,尤其是炸豬排,真*紲喙(suà-tshuì,合口味),喀滋喀滋入口,白米飯與高麗菜絲免費續碗,一點也不日式拘謹,反倒是洋派的豪氣爽朗囉。 字詞整理 烹煮與飲食動作 研(gíng):研磨。 淋(lâm):澆,淋上。 糋(tsìnn):炸。 搵(ùn):蘸沾。 抐(lā):攪,攪拌。 攪(kiáu):混和,摻雜。 礤簽(tshuah-tshiam):刨絲。把根莖類蔬菜刨成細條或籤狀。 煎(tsian):用少量的油乾煮食物。 食材與食物用詞 俗麭(siõk/siok-pháng):吐司。源自日語的しょくパン。しょく漢字寫成食,是以台語又稱食麭(s…t/s…p-pháng)。 料理(liāu-lí):本義為處理。受日語影響指菜餚與餐點。
iduuuu.com
台語心花開:學台文超入門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共計五十篇文章,融入現代生活的豐富內容,滿足你學習台語的各種需求。例如:上班族最愛的手搖杯,防疫生活的用品與動作,台語怎麼說?怎麼寫?台語的南腔北調與習慣用法不同,如何用三樣食物迅速辨別對方的出身? 本書透過活潑趣味、親切易讀的華語文章介紹生活裡的台語,是最生活化、現代化的台語學習書。
台語心花開:學台文超入門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共計五十篇文章,融入現代生活的豐富內容,滿足你學習台語的各種需求。例如:上班族最愛的手搖杯,防疫生活的用品與動作,台語怎麼說?怎麼寫?台語的南腔北調與習慣用法不同,如何用三樣食物迅速辨別對方的出身? 本書透過活潑趣味、親切易讀的華語文章介紹生活裡的台語,是最生活化、現代化的台語學習書。
iduuuu.com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那她是誰?

艾琳確實能夠看穿其他人,她觀察著他們「彷彿他們的臉龐和舉止都如玻璃般透明」65。後來有一位小說家朋友以她做為某個角色的原型,「她所看見的是他們的感受。」 莉迪亞描寫道,她「情感細膩、一絲不苟、非常聰明又有學識,……或許才華並不亞於她嫁的男人,只是發揮的方向不同」。 她的體態十分迷人,只是移動起來有些笨拙。她高而纖瘦,擁有通常被認為是愛爾蘭人的氣色:深色頭髮、淺藍色眼珠和白裡帶粉的細緻膚色,不過她告訴我,臉頰上的顏色是因為她用了腮紅。「妳一定要擦嗎?」我抗議道。「要是不擦腮紅,我看起來就像隨時要昏倒了。」她這樣回答。喬治說她有一張「貓咪的臉」。66…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那她是誰?
艾琳確實能夠看穿其他人,她觀察著他們「彷彿他們的臉龐和舉止都如玻璃般透明」65。後來有一位小說家朋友以她做為某個角色的原型,「她所看見的是他們的感受。」 莉迪亞描寫道,她「情感細膩、一絲不苟、非常聰明又有學識,……或許才華並不亞於她嫁的男人,只是發揮的方向不同」。 她的體態十分迷人,只是移動起來有些笨拙。她高而纖瘦,擁有通常被認為是愛爾蘭人的氣色:深色頭髮、淺藍色眼珠和白裡帶粉的細緻膚色,不過她告訴我,臉頰上的顏色是因為她用了腮紅。「妳一定要擦嗎?」我抗議道。「要是不擦腮紅,我看起來就像隨時要昏倒了。」她這樣回答。喬治說她有一張「貓咪的臉」。66 他穿著「無產階級會穿的體面衣服」67來挑釁,不過她是真的不在乎自己穿什麼,她通常會穿著品質良好但是「破舊而未好好整理的衣服,大多是黑色的」68。雖然「相當不修邊幅」69,不過她有一種特別的優雅,「雙腳支撐著身體,擺出美麗的姿勢」70。艾琳「很體貼也很有哲理」71,而且非常擅長傾聽,相當不可思議,還會好好回應,「因為她對生命的感受相當強烈,無論出現了什麼都會感受到全面的影響,不會將之視為獨立個體,而會看見所有連結」72。她說話時會令人興奮、感到有趣、值得等待,人人都會等。 「她說起某件有趣的事情時,」莉迪亞回憶道,「她的雙眼會跳舞,整個人的五官都瀰漫著笑意……你知道她習慣加油添醋,事情並沒有如她所描述那般有趣或出乎意料之外,但是你絕對不會質疑她所描述之事的正確性—好像沒那麼重要,她的誇飾幾乎沒有惡意…… 但有時確實有惡意。老實的莉迪亞發現她的朋友可以「很毒舌」,艾琳受不了笨蛋,也饒不了人。「她的故事經常對她自己不利,」莉迪亞說,「或者是對她的自家人不利。她說起家人時,似乎總是直言不諱,揭露出彼此的關係,就好像在討論書中的人物一樣。後來,她也會這樣談論自己和喬治。」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 喬治.歐威爾之妻的隱形人生epub下载:
iduuuu.com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附epub)

1749年7月,索邦大学医学院学生弗朗索瓦•博尼斯坐上了巴黎警察的马车,本以为是去面见元帅,不想却消失在巴士底狱深处,罪名是“散播恶意诽谤国王的诗歌”。在这场史称“十四人事件”的风波中,半个月内有14位平民如博尼斯一般被诱骗逮捕,接受秘密审讯:从哪里听来的诗歌,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告诉了谁…… “十四人事件”…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附epub)
1749年7月,索邦大学医学院学生弗朗索瓦•博尼斯坐上了巴黎警察的马车,本以为是去面见元帅,不想却消失在巴士底狱深处,罪名是“散播恶意诽谤国王的诗歌”。在这场史称“十四人事件”的风波中,半个月内有14位平民如博尼斯一般被诱骗逮捕,接受秘密审讯:从哪里听来的诗歌,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告诉了谁…… “十四人事件” 由时任战争部长兼巴黎总长达让松伯爵亲自督办,书业监察官戴梅里、巴黎警察总长贝里耶亲审,留下了极为丰富细致的文书材料。为什么此事会受到如此重视?其背后牵涉哪些政治事件与权力斗争?这些诗歌中隐藏了什么时政信息和民意反馈?诗歌的流转又标识出怎样的信息传播网络?《诗歌与警察》正是从这一微观事件出发,对18世纪中期巴黎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研究。 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大胆尝试描绘书面文字之外、极难把握却无处不在的历史上的民众之声。警察档案和传世歌集是他最重要的史料来源。通过对收缴残片、回忆录、书信、歌词集等口传诗歌载体的追踪,达恩顿拼出了巴黎信息交流网络的地图;通过歌词版本与曲调的巧妙对应,他听到了18世纪法国民众与日俱增的嘲讽和不满。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这本书是由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写的,它主要讲的是18世纪中叶巴黎的一个真实事件,叫做“十四人事件”。故事发生在1749年,那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正面临各种麻烦,比如一场不受欢迎的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条约、新税负,还有他那位备受争议的情妇蓬帕杜夫人。民众对这些事很不满意,于是开始流传一些诗歌和歌曲,这些东西公开嘲讽国王和他的朝廷。巴黎警察接到命令,要追查这些诗歌的来源,结果逮捕了14个普通人,包括学生、神职人员和书记员。他们被抓的原因就是背诵、抄写或传播这些“有害”的诗句。达恩顿像个侦探一样,从警察档案里挖掘出这些细节,他追踪这些诗歌是怎么在巴黎街头传播的。在那个识字率不高的时代,人们不是靠报纸或书本,而是通过口头传诵、抄在小纸条上、甚至配上流行曲调唱出来。这些诗歌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很快就传遍了咖啡馆、酒吧和街头巷尾。书里详细分析了六首关键诗歌的起源、变体和含义,比如一首叫《一个婊子私生女》的歌,它不断被改编,成了当时的政治评论。达恩顿还强调,这些交流方式形成了早期的“信息网络”,类似于今天的社交媒体或新闻推送,只不过是用诗歌和歌曲来传递消息。他甚至找人录制了这些歌的音频,放在书的配套网站上,让读者能听到18世纪的“街头新闻”。整本书不光是讲历史,还在探讨信息怎么在社会中流动,为什么当局那么害怕这些看似无害的诗句。最终,这些诗歌反映了公众对国王的不满,帮助塑造了后来的公共舆论,尽管当时还没到法国大革命的程度。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那些老侦探小说,只不过主角不是找杀人凶手,而是追查几首诗的来龙去脉。罗伯特·达恩顿是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特别擅长从尘封的档案里挖出有趣的故事,这次也不例外。他把1749年的巴黎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你感觉自己就走在那些狭窄的街道上,听着人们低声议论国王的丑闻。书一开头就直奔主题,讲警察怎么逮捕那个倒霉的医学生弗朗索瓦·博尼斯,他只是背了首诗而已,结果就被关进巴士底狱审问。从这里开始,达恩顿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揭开整个事件。他不光讲逮捕过程,还分析那些被抓的人是谁:大多是拉丁区的年轻人,有的学生、神父和低级职员。他们之间通过朋友圈子交换诗句,有人抄在纸上,有人记在脑子里,还有人唱出来。这些人不是什么革命分子,只是普通老百姓,对国王的政策不满罢了。达恩顿用警察的审讯记录重现了他们的关系网,你能看到诗怎么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就像今天的 meme 在网上疯传一样。这部分特别有趣,因为它展示了信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是怎么流动的。人们用熟悉的曲调配上新词,唱着唱着就成了街头热点。达恩顿甚至列出了一些流行曲调,比如从歌剧或民谣借来的,让这些诗更有感染力。他还提到,这些歌会不断变化,有人加几句新词,评论最新的事件,比如国王的税收或情妇的丑闻。这样一来,一首诗就成了活的“报纸”,随时更新内容。 达恩顿的写作风格很吸引人,他不像有些历史书那么枯燥,而是像在跟你聊天。他会说,“我们来想想,为什么当局这么大费周章追诗?”然后一步步带你分析背景。1749年,法国刚结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平条约让很多人觉得国王软弱。新税让老百姓负担加重,蓬帕杜夫人又被视为国王的祸水。宫廷里本来就有派系斗争,有人写诗攻击对手,这些诗漏到外面,就成了公众的武器。达恩顿指出,国王路易十五自己也很在意这些街头传闻,他甚至派间谍监听,试图控制舆论。这让我想到现代的政府,怎么监控社交媒体上的批评。书里强调,口头传播在那个半文盲社会里超级重要,因为很多人不识字,但他们能唱歌、聊天。达恩顿叫这“口头文化”,他说历史学家通常忽略它,因为没多少书面记录留下来。但通过这个事件,他重建了巴黎的交流网络,从凡尔赛宫到贫民窟,都连在一起。精英和底层民众分享同样的歌谣,这打破了阶级界限。书的后半部分更深入,达恩顿分析诗的来源。有些可能是宫廷里的人写的,用来打击政敌,然后故意散布到街头,假装是“民声”。他比较不同版本的诗,展示怎么演变。比如那首《一个婊子私生女》,从几行扩展到几十行,成了对国王的全面攻击。达恩顿还讨论音乐的作用,说曲调能强化诗的讽刺效果,因为听众会联想到原来的歌词,形成层层叠加的含义。他甚至找来法国歌唱家海伦·德拉沃录制这些歌,放在网上,你可以边读边听,感觉像穿越回去。 这本书篇幅不大。它只有145页正文,分成15个小章,有些地方感觉跳得太快。比如,作者提到哈贝马斯和福柯的公共领域理论,但只简单带过,没深入讨论。这对学术读者可能有点遗憾,因为这些理论本来能加深分析。另外,达恩顿承认,事件主要发生在拉丁区,那些被抓的人都挺识字的,所以书没太触及真正底层文盲的交流方式。他也没引用阿莱特·法热的《颠覆话语》,那是本类似主题的书,可能会提供更多对比。不过,这些小缺点不影响整体魅力。达恩顿的强项是讲故事,他让你看到历史不是死板的日期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人在互动。他还反思现代意义,说今天的“信息社会”不是新鲜事,18世纪的巴黎就有高效的网络,用诗和歌传递新闻。这提醒我们,人类交流的本性没变,只是工具换了。从这个角度,书不光是历史读物,还对媒体研究有启发。 这本书超级推荐给喜欢历史的人,尤其是对法国旧制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用它学研究方法,因为达恩顿展示怎么从档案拼凑故事。普通读者也会喜欢,因为语言轻松,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达恩顿不光讲过去,还连到现在,让你思考信息怎么塑造舆论。读完后,我对那些街头歌手有了新敬意,他们是当时的“推特用户”,用韵脚挑战权威。如果你想了解信息传播的起源,这书绝对值得一读。它短小精悍,却满载洞见,配上音频,更是锦上添花。达恩顿又一次证明,他是讲历史故事的大师。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附epub)下载:
iduuuu.com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十四人事件”由时任战争部长兼巴黎总长达让松伯爵亲自督办,书业监察官戴梅里、巴黎警察总长贝里耶亲审,留下了极为丰富细致的文书材料。为什么此事会受到如此重视?其背后牵涉哪些政治事件与权力斗争?这些诗歌中隐藏了什么时政信息和民意反馈?诗歌的流转又标识出怎样的信息传播网络?本书正是从这一微观事件出发,对18世纪中期巴黎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研究。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十四人事件”由时任战争部长兼巴黎总长达让松伯爵亲自督办,书业监察官戴梅里、巴黎警察总长贝里耶亲审,留下了极为丰富细致的文书材料。为什么此事会受到如此重视?其背后牵涉哪些政治事件与权力斗争?这些诗歌中隐藏了什么时政信息和民意反馈?诗歌的流转又标识出怎样的信息传播网络?本书正是从这一微观事件出发,对18世纪中期巴黎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研究。
iduuuu.com
藝術怪獸:女性主義藝術中那些張狂不羈的身體(epub)

数百年来,女性艺术家面临各种困境。除了受父权和厌女社会的压迫,还须抵抗身旁与心中的「家中天使」,这种端庄贤淑、渺小安静的女性典范要求她们温柔奉承、成就丈夫,即使牺牲自己的创作也在所不惜。 成为蕙心兰质的母亲,或惊世骇俗的艺术怪兽——女性艺术家须在两者间做出决择。 作者展现了文化评论家的实力,巧妙地串连不同领域的作品:从维吉尼亚.吴尔芙的小说到车学敬的《听写》、从凡妮莎.贝尔的肖像画到伊娃.海瑟的绳索雕塑。她们冒着被视为怪兽的风险,用身体与想像力挑战社会中的严格界线,探索、创造她们的美、溢逾、理想、情感。…
藝術怪獸:女性主義藝術中那些張狂不羈的身體(epub)
数百年来,女性艺术家面临各种困境。除了受父权和厌女社会的压迫,还须抵抗身旁与心中的「家中天使」,这种端庄贤淑、渺小安静的女性典范要求她们温柔奉承、成就丈夫,即使牺牲自己的创作也在所不惜。 成为蕙心兰质的母亲,或惊世骇俗的艺术怪兽——女性艺术家须在两者间做出决择。 作者展现了文化评论家的实力,巧妙地串连不同领域的作品:从维吉尼亚.吴尔芙的小说到车学敬的《听写》、从凡妮莎.贝尔的肖像画到伊娃.海瑟的绳索雕塑。她们冒着被视为怪兽的风险,用身体与想像力挑战社会中的严格界线,探索、创造她们的美、溢逾、理想、情感。 在作者搜集、拼贴、混搭、编织而成的叙事中,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或许充满挑战,但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新语汇。 在当代文化批评的领域中,Lauren Elkin的《Art Monsters: Unruly Bodies in Feminist Art》(中文译为《藝術怪獸:女性主義藝術中那些張狂不羈的身體》)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这本书于2023年出版,由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发行,作者Elkin以她一贯的游走式叙事风格,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艺术中身体的“怪物”意象。Elkin从Jenny Offill的小说《Dept. of Speculation》中借用“art monster”的概念出发,将其扩展为对女性艺术家如何通过身体表达反抗和创造力的考察。她认为,传统上,艺术怪物往往被视为那些自私、狂野的男性天才,但对女性而言,这个标签却承载着双重含义:既是解放,又是污名。书中,Elkin不局限于单一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家和作家的作品,揭示身体如何成为战场——从隐藏的、畸形的,到过剩的、美丽的——这些元素挑战了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范期待。 主要内容围绕“unruly bodies”(不羁的身体)展开,Elkin将焦点放在20世纪中叶至今的女性主义艺术实践上。她从个人经历切入,比如她在浴缸中阅读Virginia Woolf时产生的灵感闪现,联想到Woolf对女性性生活的想象,从而引出身体作为艺术语言的核心。Elkin讨论了Carolee Schneemann的标志性表演《Interior Scroll》(1975),艺术家从阴道中拉出一卷纸条并朗读,象征着女性声音的解放与身体的直接介入;Hannah Wilke的《S.O.S. Starification Object Series》,通过在身体上贴满口香糖制成的阴唇形状,玩弄美与丑的界限,质疑男性的凝视;Eva Hesse的抽象雕塑,将有机形式与工业材料融合,体现身体的脆弱与韧性;此外,还有Kara Walker的剪影作品,揭示种族与性别的交织压迫;Betye Saar的装置艺术,挑战文化挪用;以及Ana Mendieta的身体土地艺术,将女性形式与自然融合。Elkin还融入文学元素,如Kathy Acker的激进叙事和Audre Lorde的诗歌,强调感觉优先于理性的“身体语言”。全书不追求线性结构,而是像一场思想的漫游,连接历史事件(如Mary Richardson对Velázquez名画的破坏)和当代争议(如Dana Schutz的Emmett Till画作引发的文化挪用辩论),最终论证女性主义艺术的怪物性在于拒绝二元对立,坚持美与过剩的并存,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喜悦的表达方式。尽管如此,Elkin承认这种怪物并非万能解药,而是对父权制的一种持续反抗。 当我第一次拿起Lauren Elkin的《Art Monsters: Unruly Bodies in Feminist Art》时,那种熟悉的兴奋感涌上心头,就好像重新遇见一位老朋友,她总能在散步中发现隐藏的路径。Elkin的上一本书《Flâneuse》曾带我穿越城市街道,追随女性作家的足迹,而这部新作则像是一次更亲密的旅程,直入身体的幽暗角落。书名中的“Art Monsters”直译为“艺术怪物”,但在Elkin的笔下,它远不止于一个标签。它源于Jenny Offill的小说中对艺术家的刻画——那种不顾一切、吞噬生活的创造者——却被Elkin巧妙地转向女性语境。在一个视女性为母亲或情人的世界里,做一个艺术怪物意味着什么?Elkin的回答是:它意味着拥抱身体的混乱,拒绝被驯服的命运,让艺术成为一种狂野的宣言。 Elkin的叙事从一个私人时刻开始:她在浴缸里泡澡,阅读Virginia Woolf的日记 Woolf幻想写一本关于女性性生活的书,那种赤裸的、未经修饰的记录,让Elkin联想到身体如何成为艺术的起点。这不是巧合;Elkin将Woolf定位为一种精神向导,她的“三性人”概念(androgyny)在这里被重新诠释为怪物性的融合。身体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动态的战场,承载着历史创伤和社会规范。从19世纪的Fanny Burney的无麻醉乳房切除手术,到20世纪的女性主义浪潮,Elkin追溯了女性如何通过艺术重新夺回身体的叙事权。她不满足于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那些“unruly”——不羁、失控——的元素。比如,Carolee Schneemann的《Interior Scroll》表演:艺术家裸体站立,从阴道中缓缓拉出一卷纸条,上面写着一位女性评论家的文字,然后大声朗读。这不仅仅是挑衅;Elkin解读它为一种身体语言的发明,女性不再被动接受批评,而是从最私密的部位发声,将内在转化为外在的宣言。Schneemann成为书中的守护神,她的艺术体现了Elkin的核心论点:怪物性在于将身体的“matter out of place”(玛丽·道格拉斯借用的概念,意为 misplaced matter)转化为力量。 这种力量在Hannah Wilke的作品中达到了高潮。Wilke的《S.O.S. Starification Object Series》系列自拍中,她在脸上和身体上贴满用口香糖捏成的阴唇形状,摆出诱人的姿势。批评者曾指责她迎合男性凝视,但Elkin坚决反驳:这正是怪物性的精髓。Wilke的美不是陷阱,而是武器;她将美与过剩结合,挑战了女性主义内部的二元对立——要么纯洁,要么堕落。Elkin写道:“成为一个有性别的女性,就是被困在美与过剩之间;成为怪物,就是坚持两者兼有。”这句话让我停顿良久,因为它捕捉到了当代女性经验的本质:在社交媒体时代,身体图像泛滥,我们如何避免被简化?Elkin通过Wilke提醒我们,艺术可以是喜悦的,即使在反抗中。
iduuuu.com
少女同志,向敌人开枪吧(epub)

★2022年本屋大赏首奖作品 ★第166届直木赏入围作品 ★2022日本纪伊国屋选书第一名 ★日本全国书店店员票选第一名最想卖的书 ★第11届阿嘉莎.克莉丝蒂奖得奖作品:史上第一次全评审委员满分评选 失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没有人能代替任何人活下去-- 德苏战争愈来愈白热化的一九四二年,住在莫斯科近郊农村的少女谢拉菲玛原本过着平静的日子,有一天倏地戛然而止。 母亲叶卡捷琳娜和村民们惨死于突袭的德军手中,险些也死于德军枪下的谢拉菲玛幸得苏联红军女性士兵伊丽娜救下。…
少女同志,向敌人开枪吧(epub)
★2022年本屋大赏首奖作品 ★第166届直木赏入围作品 ★2022日本纪伊国屋选书第一名 ★日本全国书店店员票选第一名最想卖的书 ★第11届阿嘉莎.克莉丝蒂奖得奖作品:史上第一次全评审委员满分评选 失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没有人能代替任何人活下去-- 德苏战争愈来愈白热化的一九四二年,住在莫斯科近郊农村的少女谢拉菲玛原本过着平静的日子,有一天倏地戛然而止。 母亲叶卡捷琳娜和村民们惨死于突袭的德军手中,险些也死于德军枪下的谢拉菲玛幸得苏联红军女性士兵伊丽娜救下。 面对「妳要选择战斗?还是选择死亡?」的大哉问,谢拉菲玛决定进入由伊丽娜担任教官的训练学校,成为一流的狙击兵。为了向杀害母亲的德国狙击手和焚毁母亲遗体的伊丽娜报仇……谢拉菲玛日复一日与有着相同的遭遇、失去家人、选择战斗的女性狙击兵们一起训练,直到被派往史达林格勒攻防战的前线--德苏战争最关键的转捩战。 经历了许多人的死亡之后,谢拉菲玛「真正的敌人」到底是谁? 「倘若妳站在山丘上,请为我凝视远方。」 少女同志,向敌人开枪吧epub下载:
iduuuu.com
烽火家國與基因圖譜——《趙守偀回憶錄》中的歷史回望與生命求

《趙守偀回憶錄:從大帥千金到美國遺傳學家的兩代傳奇人生》是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口述歷史著作,記錄了傳主趙守偀(Rosalind C. C. Chang)不凡的一生。本書的核心是一部跨越世代、橫亙中西的家族史詩,其敘事軸線圍繞著兩代人的生命軌跡展開:第一代是她的父親,即民國初年主政湖南、倡導「聯省自治」的風雲人物趙恆惕;第二代則是她自己,一位從舊時代權貴家庭走出,最終在美國學術殿堂成為一名傑出遺傳學家的知識女性。…
烽火家國與基因圖譜——《趙守偀回憶錄》中的歷史回望與生命求
《趙守偀回憶錄:從大帥千金到美國遺傳學家的兩代傳奇人生》是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口述歷史著作,記錄了傳主趙守偀(Rosalind C. C. Chang)不凡的一生。本書的核心是一部跨越世代、橫亙中西的家族史詩,其敘事軸線圍繞著兩代人的生命軌跡展開:第一代是她的父親,即民國初年主政湖南、倡導「聯省自治」的風雲人物趙恆惕;第二代則是她自己,一位從舊時代權貴家庭走出,最終在美國學術殿堂成為一名傑出遺傳學家的知識女性。 書的上半部,趙守偀以女兒的獨特視角,回溯了父親趙恆惕的公眾與私人生活。她筆下的趙恆惕,並非歷史課本中那個臉譜化的「軍閥」形象,而是一位深受傳統儒家思想薰陶,同時又積極尋求現代國家治理方案的複雜人物。書中詳述了趙恆惕的早年經歷、參與辛亥革命的歷程,以及他在北洋政府時期主政湖南的政治實踐,特別是他推動「湖南省憲法」與「聯省自治」的理想與挫敗。透過家庭成員的親密觀察,讀者得以窺見一位歷史人物在政治舞台下的真實面貌——他作為丈夫與父親的溫情、他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以及他在時代洪流中的政治抉擇與無奈。這部分內容不僅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個人見證與家族記憶,更為那段紛亂的軍閥時期增添了有血有肉的歷史細節。 書的下半部則聚焦於趙守偀本人的生命歷程,這是一部個人奮鬥史,也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動盪時代中尋求安身立命的縮影。她的童年在優渥的大帥官邸中度過,但隨之而來的是父親的失勢、日本的侵略和國共內戰的顛沛流離。回憶錄生動地描繪了她在戰火中艱難求學的經歷,從上海到內地,最終考入聞名遐邇的西南聯合大學,在那個物質匱乏但精神富足的學術聖地,她確立了投身科學的志向。 一九四七年,趙守偀遠赴美國留學,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她從一個對西方世界懵懂的東方女性,憑藉自身的勤奮與智慧,在男性主導的科學領域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一名在細胞遺傳學領域有所建樹的科學家。書中記錄了她在異國他鄉的求學、科研、婚姻與家庭生活,反映了第一代華人移民在融入美國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文化衝擊、身份認同的掙扎以及事業發展的挑戰。從「大帥千金」到獨立的科學家,趙守偀的身份轉變,不僅是個人的蛻變,也折射出二十世紀中國女性從傳統角色向現代專業人士演進的宏大歷史趨勢。 總體而言,這部回憶錄以其真摯平實的筆觸,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與細膩的個人情感融為一體。它既是一部女兒為父親立傳的孝思之作,也是一部記錄個人穿越百年動盪、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史詩。書中不僅有對民國政壇風雲的獨家觀察,更有對戰爭苦難、求知道路、異國奮鬥與文化融合的深刻反思,為讀者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與個人命運的交織,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與溫度的獨特文本。在歷史的長河中,宏大敘事往往由英雄與梟雄的功業所主導,而個體的生命記憶則如同散落的珍珠,若無人悉心串拾,便易被時間的洪流所淹沒。《趙守偀回憶錄:從大帥千金到美國遺傳學家的兩代傳奇人生》正是這樣一部將散落的珍珠精心串聯,映照出整個時代光譜的珍貴作品。它不僅僅是一位九旬老人的個人回憶,更是一部以家庭為稜鏡,折射出中國從前現代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之痛,以及一代知識分子在東西方文明衝擊中安身立命的動人史詩。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成功地編織了兩個看似遙遠的世界:一個是父親趙恆惕在民國初年政治風雲中的權力博弈與理想求索,另一個是女兒趙守偀在科學世界裡的嚴謹實證與人生開拓。這兩代人的傳奇,構成了一曲關於家國、時代與個人命運的雄渾交響。 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莫過於透過趙守偀溫潤而克制的筆觸,為我們重新勾勒出一個立體、複雜的趙恆惕。在傳統的歷史敘事中,「軍閥」一詞往往與專橫、武斷、唯利是圖的形象掛鉤。然而,在女兒的記憶裡,這位主政湖南多年的「大帥」卻是一位懷抱著濃厚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理想,並對聯邦主義政治模式有著深刻思考的實踐者。趙守偀沒有意圖去寫一部為父親翻案的辯護狀,而是以大量的家庭生活細節、親人間的對話以及父親的言傳身教,將一個歷史人物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們讀到他對「聯省自治」的執著,這不僅是當時一種可行的政治方案,更蘊含著他對於權力制衡與地方自主的深刻信念。我們也讀到他在政治鬥爭失敗後,退隱山林的淡泊與堅守,展現了傳統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風骨。 這種來自家庭內部的視角,其力量不在於提供多少驚天動地的歷史秘聞,而在於它為那段充滿喧囂與暴力的軍閥混戰史,注入了一股清醒而溫和的人性暖流。當歷史教科書僅僅記下冰冷的權力更迭與戰爭勝負時,趙守倯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權力中心家庭的日常:父親如何在繁忙的軍政事務之餘關心子女的學業與品德,母親如何在動盪的時局中維持一個大家庭的安寧與尊嚴。這種微觀的敘事,恰恰是對宏大歷史最有效的補充與平衡。它讓我們明白,歷史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無數個體的悲歡離合、理想與失落所構成的。透過趙守偀的眼睛,我們得以更公允地理解那個時代的複雜性——那是一個舊秩序崩塌、新秩序未立的混沌時期,無數像趙恆惕一樣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著中國的未來。他們的嘗試或許失敗了,但其間的理想主義與掙扎,同樣是構成現代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說書的上半部是一場對父親時代的回望與致敬,那麼下半部則是趙守偀本人一場精彩的生命「突圍」。她的身份標籤極具戲劇性——「大帥千金」。這個標籤給了她優渥的童年和良好的早期教育,卻也在時代的劇變中成為沉重的負累。她的前半生,幾乎是被歷史的巨浪推著走:從權貴家庭的安逸,到抗日烽火中的顛沛流離;從西南聯大的艱苦求知,到告別故土遠赴重洋。這段經歷,是那一代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寫照。他們生於舊時代的尾聲,成長於戰火紛飛的年代,最終在一個全新的國度落地生根。趙守偀的敘述平實而真誠,沒有過多的渲染與煽情,但字裡行間透出的堅韌與勇氣,卻足以震撼人心。 特別是她對西南聯大時期的回憶,更是為那段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歲月,增添了生動的個人註腳。在茅草屋頂的教室裡,在跑警報的間隙中,一代學子於物質的極度匱乏中,追求著精神與知識的極度豐盈。正是這段經歷,塑造了趙守偀獨立、堅毅的品格,也為她日後在科學領域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故事雄辯地證明,真正的「貴族」精神,從來不是由出身或財富定義的,而是源於在任何困境中都對知識、真理和人格尊嚴的執著追求。 當敘事的舞台轉移到美國,我們看到的是一場更為深刻的內在蛻變。趙守偀的人生,從與父親的政治世界緊密相連,轉向了一個與之截然不同的領域——細胞遺傳學。這個轉變充滿了象徵意義。她的父親試圖在宏觀的社會結構層面,為國家設計一套有序的「憲政藍圖」,而她則在微觀的生命世界裡,探索著決定生命性狀的「基因圖譜」。父女兩人都在追求某種秩序與規律,只是途徑與領域不同。政治的理想國充滿了變數與人性的糾葛,最終歸於失敗和悵惘;而科學的王國則以其客觀、理性與普世的法則,給予了她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確定性世界。 在美國的奮鬥,是另一種形式的「突圍」。她不僅要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更要作為一名女性,在二十世紀中葉由男性主導的西方科學界爭得一席之地。她的成功,不僅是個人的榮耀,也打破了多重的刻板印象。她不再僅僅是「趙恆惕的女兒」,而是一位獨立的、被學術界認可的科學家——Dr. Rosalind Chang。這個從父蔭下的「千金」到自我成就的「博士」的轉變,是本書最核心的敘事張力所在,它完美地詮釋了現代女性自我解放與價值實現的深刻主題。她的人生選擇,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國精英的轉向:當政治報國的道路充滿荊棘與幻滅時,科學與專業技術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安身立命與貢獻世界的方式。 通讀全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趙守偀從容、平和的敘事語調。無論是回憶童年的富貴榮華,還是講述戰爭的流離失所,抑或是描寫在異國他鄉的奮鬥,她的文字始終保持著一種科學家般的冷靜與客觀。這種克制的風格,反而賦予了回憶錄一種超越個人悲歡的歷史厚重感。她不是在控訴,也不是在炫耀,而是在為一段逝去的歲月,為一個遠去的家庭,也為自己不凡的一生,做一份詳盡、誠實的記錄。這種不帶怨懟的回望,讓讀者更能感受到其生命內在的強大韌性。她的一生,見證了政權的興衰、戰爭的殘酷、意識形態的對立,但最終,她選擇用知識與理性,構建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穩固而豐盈的內心世界。 總而言之,《趙守偀回憶錄》是一部在個人記憶與宏大歷史之間取得了精妙平衡的傑作。它以兩代人的生命軌跡,串聯起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趙恆惕的故事,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段被誤讀的軍閥歲月,理解其間的複雜與多元;趙守偀的人生,則是一曲關於女性獨立、知識改變命運以及文化融合的讚歌。這本書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生命韌性的深刻禮讚。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動盪,個體依然可以憑藉自身的選擇與努力,跨越身份的藩籬,穿越歷史的迷霧,最終找到那片能夠讓靈魂安然棲居的應許之地,無論那片土地是在父親的政治版圖上,還是在自己的基因圖譜中。這是一部值得所有對中國近現代史、對個人奮鬥故事、對生命本身的可能性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讀的生命長卷。
iduuuu.com
趙守偀回憶錄:從大帥千金到美國遺傳學家的兩代傳奇人生

翻開她的家族史,會恍然走進一部中國近代史——母親張懷瞳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的掌上明珠,西安事變要角張學良是她的舅舅;父親趙世輝是前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獨子;而她的公公白崇禧,更是一生起伏皆與蔣介石緊密相連的軍事將領。趙守偀每一次與長輩的談話,都宛如翻開歷史的一頁篇章
趙守偀回憶錄:從大帥千金到美國遺傳學家的兩代傳奇人生
翻開她的家族史,會恍然走進一部中國近代史——母親張懷瞳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的掌上明珠,西安事變要角張學良是她的舅舅;父親趙世輝是前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獨子;而她的公公白崇禧,更是一生起伏皆與蔣介石緊密相連的軍事將領。趙守偀每一次與長輩的談話,都宛如翻開歷史的一頁篇章
iduuuu.com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沿革史(epub)

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設立「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由陳儀主持,作為接收台灣時,維護治安與受降的負責單位。1947年,228事件之後,改制為「台灣全省警備司令部」,由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出掌。1949年初,因應軍事變局,再次改制為「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派陳誠掌理。8月,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開始辦公,國勢日趨危殆,山河變色,復行改組,「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於焉成立,先以彭孟緝為司令,後又改以台灣省政府主席兼任。1958年,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併入新編成的「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警總)。…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沿革史(epub)
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設立「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由陳儀主持,作為接收台灣時,維護治安與受降的負責單位。1947年,228事件之後,改制為「台灣全省警備司令部」,由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出掌。1949年初,因應軍事變局,再次改制為「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派陳誠掌理。8月,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開始辦公,國勢日趨危殆,山河變色,復行改組,「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於焉成立,先以彭孟緝為司令,後又改以台灣省政府主席兼任。1958年,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併入新編成的「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警總)。 本書原為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於1957年10月印行的沿革報告,所以收錄的資料只到1957年8月為止,共有三章及一個附錄,書末另外再由本社編輯部收錄補充資料兩種。透過本書,可以了解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的成立前的情形,以及所屬單位與負責業務的概況。究竟保安司令部的管轄權為何?平常都在辦什麼樣的案子?法源依據由何而來?都可以讓讀者一窺端倪,更清楚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成立的緣由與任務所在。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 一、編組成立經過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前為日本竊據五十一年之台灣、澎湖,遂亦重歸我國版圖。國民政府為統一指揮台灣省陸、海、空軍,維護治安,鞏固國防,並處理軍事受降接收事件,特設立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並派台灣省行政長官兼任總司令,當即於九月一日暫假重慶國府路第一○四號為臨時辦公處,正式成立。旋奉軍事委員會申微令一亭簽字第三九七號代電頒發組織規程及編制表,當即著手內部編組,所有幹部亦均分別予以甄選調用。 警備總部之編組,計設有機要室、第一、二、三、四處、副官處、經理處、軍法處、調查室、會計室,並直轄特務團、通信連、軍樂隊各一。另於卅五年四月間,成立勞動訓導營,以收訓流氓等不法之徒。同年五月一日,復成立軍事法庭,以審判戰爭罪犯。 二、受降與軍事接收及遣俘 (一)前進指揮所之派遣 警備總部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鑒於實際需要,乃在渝籌組前進指揮所,令派長官公署祕書長葛敬恩兼任該所主任,警備總部副參謀長范誦堯兼任副主任,於卅四年九月廿八日仍就重慶國府路一○四號組織成立。十月五日上午七時,全所官兵七十一員,即逕飛台北,當日午後六時以前,均先後抵達。十月六日下午三時,並即在台灣總督官邸舊址,舉行第一次升旗典禮。一面指示日方各部隊應行集中地點,以及台灣區日軍向我正式投降前應遵守之事項。十月十日,會同地方士紳人民,在台北舊公會堂內,舉行台灣第一次國慶紀念大會,情形至為熱烈。旋警備總部人員全部抵台,指揮所即於十月廿五日撤銷。 (二)部隊開進 三十四年十月九日,總司令部人員由參謀長柯遠芬中將率領自渝飛滬,十月十七日,率同陸軍第七十軍主力轉乘美艦,在基隆登陸;該軍另一部,亦續於廿六日抵達基隆。總部特務團暨海軍第二艦隊李世甲司令率領之海軍陸戰隊第四團,則由福州乘船,於同月廿三日分在淡水、基隆兩港登陸。空軍人員則已先行空運台北及台南兩地。憲兵第四團,亦陸續由各港登陸。陸軍第六十二軍,則於十一月十八日至廿六日,全部自高雄登陸完畢。另有第卅一軍,則自十月初旬開始集結於福州待命,為總預備隊。 (三)受降與軍事接收 三十四年十月廿五日上午十時,在台北中山堂(前公會堂)舉行中國戰區台灣區受降典禮。我方代表為兼台灣警備總司令陳上將,參謀長柯遠芬中將,陸軍第七十軍軍長陳孔達中將,海軍第二艦隊李世甲司令,空軍台北地區張廷孟司令,暨盟軍代表顧德里上校等十九人,以及台灣同胞代表林獻堂等三十餘人,新聞記者葉明勳等十數人;日方代表為台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台灣軍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等。由兼總司令即席廣播:「台灣及澎湖列島,從今天起,已正式重入我中華民國版圖」。旋予十一月一日組成台灣地區軍事接收委員會,展開工作,次年二月十四日接收完成。 (四)遣俘 當我軍接收期間,復於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奉陸軍總司令部亥真性孟電,成立「戰俘管理處」,並在高雄、基隆兩處各組設「港口運輸司令部」,於花蓮港設立運輸分處,隸屬於基隆港口司令部,以辦理遣送戰俘及日僑,與接待台灣同胞回籍工作。至三十五年四月底全部完成,計遣送日、韓、琉球、印度尼西亞等戰俘十六萬五千六百三十八名,日、韓、琉球僑民二十九萬二千七百一十三名,接回台胞五萬五千四百六十八人。 三、部隊整編 卅五年五月,奉軍事委員會令,各部隊分別實施整編,當將警備總部特務團整編為特務營,陸軍第六十二、七十兩軍,亦整編為陸軍整編第六十二、七十兩師;前者轄九五、一五一、一五七,三旅,後者轄一三九、一四○,兩旅,均先後於同年六至八月整編完成。旋即奉令內調,所有編餘軍官,奉國防部(35)豔訓練動軍代電准予設立「獨立第八軍官大隊」。計收訓軍官七六五員,分別辦理撥補、轉業、退役事宜,於三十五年底結束。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沿革史epub下载:
iduuuu.com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拆解帝國的道德面紗(附epub)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美國外交政策如何危及世界》(The Myth of American Idealism: How U.S. Foreign Policy Endangers the World)是由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和納森·J·羅賓遜(Nathan J.…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拆解帝國的道德面紗(附epub)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美國外交政策如何危及世界》(The Myth of American Idealism: How U.S. Foreign Policy Endangers the World)是由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和納森·J·羅賓遜(Nathan J. Robinson)合著的一本批判性著作,於2024年由企鵝出版社發行。這本書以喬姆斯基長達五十多年的美國權力批判為基礎,透過羅賓遜的生動敘述和結構化呈現,系統拆解了美國外交政策的「理想主義」神話——即美國總是將自己塑造成全球民主與人權的捍衛者,而非一個追求霸權的帝國。作者們主張,美國的外交行動往往以國內精英和企業利益為核心,透過干預、戰爭和經濟脅迫,維持全球主導地位,卻導致無數國家陷入動盪,並將世界推向核戰和氣候災難的邊緣。 全書分為十二章,從具體的區域案例出發,逐步擴展到更廣泛的結構性問題。第一章探討美國對全球南方的「紀律化」,揭示美國如何透過政變、選舉干預和經濟制裁,壓制獨立民族主義的興起,例如1973年智利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政府的倒台,被視為「好榜樣的威脅」。第二章回溯東南亞戰爭,詳細描述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的轟炸行動,以及橙劑的使用,強調這些戰爭不僅摧毀了當地生態,還暴露了美國決策者的種族主義偏見,如美軍將領威廉·威斯特摩蘭(William Westmoreland)對「東方人」的貶低言論。第三章聚焦9/11事件後的阿富汗戰爭,批判美國以復仇為名義的入侵如何導致平民災難,包括昆都士醫院空襲和凍結阿富汗資產的後果。第四章將伊拉克戰爭稱為「世紀之罪」,剖析布希政府的謊言、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以及對平民基礎設施的系統性破壞。 後續章節轉向當代熱點:第五章檢視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揭示儘管以色列的人權侵犯,美國仍提供巨額援助,並引用以色列建國之父戴維·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對巴勒斯坦抵抗的承認,將以色列的誕生描述為「征服與種族清洗」。第六章討論「中國威脅論」,指出美國視中國為全球霸權的挑戰者,卻對盟友如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權問題視而不見。第七章分析冷戰後北約擴張如何加劇俄烏衝突,批評美國「用烏克蘭人打到最後一刻」的政策。第八章警告核威脅與氣候災難,統計顯示美國自1775年以來93.65%的時間處於戰爭狀態,卻阻礙核裁軍和氣候協議。第九章追溯外交政策的國內根源,解釋企業精英如何操控決策,讓公眾保持無知。第十章批判「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揭露美國如何違反國際法卻譴責他人。第十一章探討神話製造機制,分析媒體如何塑造美國的道德形象。第十二章結論以「霸權還是生存?」為題,呼籲反思美國帝國的不可持續性。 這本書不僅是歷史回顧,更是對當前地緣政治的警示。它強調美國的外交政策並非偶發錯誤,而是系統性追求全球支配的結果,透過生動的案例和喬姆斯基的經典引述,喚醒讀者對帝國主義的警覺,同時避免反美情緒,專注於權力濫用的批判。 在2024年的全球局勢中,當烏克蘭戰火延燒、中東衝突升級、氣候危機迫在眉睫之際,諾姆·喬姆斯基和納森·J·羅賓遜的《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如同一記警鐘,敲醒了那些仍沉浸在「美國例外論」幻夢中的讀者。這本書並非一場憤怒的控訴,而是精密的手術刀,精準切割美國外交政策的表皮,露出底下血淋淋的權力骨架。喬姆斯基,這位語言學巨擘轉身政治異見者的耄耋智者,以其半世紀的批判積澱,透過羅賓遜的流暢筆觸,構築出一座批判的燈塔,照亮美國如何以「民主捍衛者」的名義,行全球霸權之實。閱讀此書,我不由得聯想到喬治·奧威爾的《1984》,因為它同樣揭露了語言如何被操縱成權力的工具——「理想主義」不過是帝國主義的華麗包裝罷了。 書的開端即直擊要害:美國對全球南方的「紀律化」。作者們並不滿足於枯燥的歷史羅列,而是以智利1973年政變為切入點,生動描繪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如何策劃推翻阿連德政府,只因其土地改革威脅了美國銅礦公司的利益。這不是孤例,而是模式:從瓜地馬拉1954年的政變,到巴西1964年的軍事接管,再到今天的委內瑞拉制裁,美國總是以「反共」或「反恐」為幌子,確保其企業能在拉丁美洲暢通無阻。喬姆斯基的洞見在這裡閃耀:他引用阿連德的話,「我們不是在與美國作戰,而是在與壟斷資本作戰」,這句話不僅解釋了政變的經濟動機,更點明美國外交的階級本質——服務於華爾街和五角大廈,而非全球窮人。羅賓遜的敘事技巧在此大放異彩,他將抽象的帝國邏輯轉化為可感的敘事,例如描述阿連德支持者被皮諾切特酷刑折磨的細節,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重量,而非僅是數據的冰冷。 轉入東南亞戰爭一章,書的批判力度達到高潮。越南戰爭已被無數著作剖析,但作者們以新穎的視角,聚焦其種族主義根源。威斯特摩蘭將軍的那句「東方人沒有個人價值,只有集體價值」,被作者們作為鑰匙,解鎖了美國為何能投放數百萬噸炸彈,卻在國內媒體中包裝成「解放行動」。他們詳細記錄了寮國的「秘密轟炸」——美國在九年間投下270萬噸炸彈,相當於二戰總量的兩倍,導致至今仍有未爆彈威脅當地農民。更令人髮指的是橙劑的遺毒:這不僅是環境災難,更是基因屠殺,影響了數代越南人。作者們並不止於譴責,而是追問:為何美國能在國內維持「道德高地」的形象?答案在後文的神話製造章節中揭曉,但這裡已埋下伏筆——媒體的合作,讓戰爭變成「必要之惡」,而非帝國的貪婪。 9/11後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被作者們合稱為「復仇帝國主義」的巔峰。阿富汗章節以昆都士醫院空襲為例,描述美軍如何誤炸(或故意轟炸)醫生無國界組織的設施,造成42人死亡,卻僅以「操作失誤」草草了事。這不僅是戰爭犯罪,更是美國「人道干預」神話的崩塌。伊拉克部分更為駭人:作者們剖析布希政府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謊言,引用士兵的證詞,「我們像割草機一樣收割人命」,揭示了戰爭的野蠻本質。阿布格萊布的照片雖已淡出公眾視野,但書中重提其心理創傷,強調這不是個別士兵的墮落,而是制度設計的結果——美國以「民主輸出」為名,卻輸出的是監獄和貧困。這些章節的強大之處在於其時效性:當2021年美軍倉皇撤離喀布爾時,作者們預言的「帝國的尷尬」已成現實,凍結阿富汗資產導致饑荒,證明了美國的「援助」往往是另一種控制。 中東焦點轉向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書中以罕見的直白,稱以色列的建國為「征服與種族清洗」。本-古里安的引述被用來反駁「和平夥伴」的敘事:他承認「如果我是一個阿拉伯人,我會憎恨你們」。美國每年38億美元的軍援,被作者們視為對種族隔離的共謀,從加薩封鎖到西岸定居點擴張,美國總是以聯合國否決權護航。這章不僅批判政策,還剖析猶太復國主義的複雜性,避免簡單的反猶標籤,而是聚焦權力不對等:美國支持以色列,不是出於道德,而是為了在中東維持石油霸權和反伊朗前線。讀到這裡,我不禁反思拜登政府的「鐵穹」援助——在加薩兒童屍體堆積之際,這豈非「理想主義」的諷刺? 當代地緣政治的剖析在中國和俄羅斯章節中達到頂峰。「中國威脅論」被拆解為美國霸權焦慮的產物:特朗普的「中國是我們的敵人」被置於歷史脈絡,顯示美國如何忽略沙烏地阿拉伯的記者謀殺,卻放大新疆的指控。這不是為中國辯護,而是揭露雙重標準:美國的「價值外交」僅適用於對手。俄羅斯章節更為尖銳,作者們主張北約東擴違背1990年的口頭承諾,導致普丁的「紅線」被拜登無視,結果是「用烏克蘭人打到最後一刻」。這一觀點雖具爭議,但書中以事實支撐:從克里米亞危機到明斯克協議的破裂,美國的軍援不僅延長戰爭,還將核風險推向臨界點。這些分析超越了黨派偏見,喬姆斯基的無政府主義視角,讓批判適用於民主黨與共和黨兩者。 書的中後段轉向全球性威脅,核武與氣候章節如末日預言。美國自建國以來戰爭佔比93.65%,卻阻礙《聯合國集束彈藥公約》和《巴黎協定》的執行,這被作者們視為「帝國的自殺衝動」。他們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核戰後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用棍棒」,警示美中俄的軍備競賽如何讓人類生存岌岌可危。氣候部分同樣犀利:美國作為歷史最大碳排放國,卻在哥本哈根峰會上阻撓約束性協議,只為保護化石燃料產業。這裡,作者們連結國內與國外:帝國的貪婪不僅毀滅他國,也回噬美國本土,從德州凍災到加州野火。 國內根源章節是書的理論核心,解釋外交政策如何源於資本主義結構。約翰·杜威的「政治是精英的陰謀」被用來剖析媒體角色:從CNN到Fox News,如何將帝國冒險包裝成「國家安全」。作者們借用製造同意模型,顯示公眾如何被動接受「規則基於秩序」的謊言——美國違反國際法(如入侵伊拉克)卻譴責中國南海。神話製造章節則是高潮,剖析好萊塢電影和教科書如何將美國塑造成「救世主」,從《珍珠港》到《零暗三十》,這些敘事抹除受害者視角,讓帝國主義變得浪漫。 結論以「霸權還是生存?」收尾,呼籲美國轉向「生存導向」外交:減少軍費、加入國際公約、支持全球南方的自治。這不是烏托邦,而是基於歷史的務實:羅馬帝國的崩潰提醒,霸權終將自食惡果。書的優勢在於其可讀性——羅賓遜的散文風格,讓喬姆斯基的密集論證變得親切,適合非專家讀者。數據、引述和軼事交織,避免枯燥,同時保持嚴謹:每項指控皆有註腳支撐。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不僅是政治書籍,更是道德召喚。它提醒我們,帝國的衰落不是遙遠歷史,而是當下選擇:在2025年的今天,當美國債台高築、盟友離心,讀此書如鏡子,映照出「偉大美國」的幻影背後,是全球的傷痕。對中國讀者而言,它提供視角:美國的「威脅論」非針對特定國家,而是對任何挑戰者。對美國人,它是醒悟的邀請:放棄神話,方能重獲人性。無論如何,這本書將永存,如喬姆斯基的遺產,挑戰權力,捍衛真理。在一個假新聞橫行的時代,它是稀缺的誠實之聲,值得每位關心世界未來的人細讀再三。
iduuuu.com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

美國與其他強權國家並無不同,美國所追逐的仍是其戰略及經濟利益,透過美國理想主義的建構,鞏固其在世界上的單極霸權地位。因此,本書直指這樣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myth)。
美國理想主義的神話
美國與其他強權國家並無不同,美國所追逐的仍是其戰略及經濟利益,透過美國理想主義的建構,鞏固其在世界上的單極霸權地位。因此,本書直指這樣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myth)。
iduuuu.com
自我與原型:深度剖析個體化與心靈的宗教功能(epub)

爱德华·F·埃丁格的《自我与原型》是一部系统阐述荣格分析心理学核心概念的经典著作,其主旨在于探讨现代人的个体化历程,并揭示心灵中与生俱来的宗教功能。全书围绕「自我」(ego)与「自性」(Self)这对核心概念的动态关系展开,深入剖析了个体心灵从原始的无意识合一状态,经历分化、冲突,最终走向有意识整合的完整历程。…
自我與原型:深度剖析個體化與心靈的宗教功能(epub)
爱德华·F·埃丁格的《自我与原型》是一部系统阐述荣格分析心理学核心概念的经典著作,其主旨在于探讨现代人的个体化历程,并揭示心灵中与生俱来的宗教功能。全书围绕「自我」(ego)与「自性」(Self)这对核心概念的动态关系展开,深入剖析了个体心灵从原始的无意识合一状态,经历分化、冲突,最终走向有意识整合的完整历程。 本书的开篇便奠定了其核心基调:现代心灵的根本问题在于「自我」与「自性」的疏离。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个体意识(自我)尚处于萌芽状态,深深地沉浸在集体无意识的海洋之中,与作为整体性中心的原型——「自性」——处于一种原始的、未分化的合一状态。这种状态体现在原始部落的「参与神秘」(participation mystique)以及婴儿与母亲的共生关系中。然而,心灵的发展要求「自我」必须从这种混沌的合一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稳固的意识中心。这个分化的过程,虽然是个体成长的必要步骤,却也注定了痛苦与疏离的开始,个体开始体验到与生命本源的分离感。 接着,埃丁格详细论述了「自我」与「自性」疏离后可能导致的两种主要心理病理状态:「通膨」(inflation)与「异化」(alienation)。 「通膨」发生在「自我」错误地将自身等同于「自性」之时。脆弱的个人意识窃取了超个人「自性」的光环与能量,导致个体产生夸大、自负、无所不能的幻想,失去了对自身有限性的认知。埃丁格引用伊卡洛斯飞向太阳的神话,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心理状态的危险性——最终必然导致毁灭性的坠落。与此相对,「异化」则是「自我」与「自性」连结完全断裂的结果。失去了与生命意义之源泉的联系,「自我」便漂浮在存在的虚空中,被无意义感、绝望和空虚所吞噬。这两种状态构成了现代人精神痛苦的两极。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清晰地阐释了「自我—自性轴」(Ego-Self axis)的概念。这条轴线是连结意识自我与无意识整体性中心(自性)的生命线。个体化的过程,正是有意识地建立并维护这条轴线的过程。埃丁格将这一过程比作一场深刻的内在宗教对话。 「自我」必须学会倾听来自「自性」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透过梦境、幻想、神话和宗教象征来传达。同时,「自我」也必须学会谦卑,放弃其掌控一切的企图,甘愿服务于那个比自身更为广大的整体。 为了具体说明这一抽象过程,埃丁格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材料。他将个体化历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用丰富的文化象征来加以印证。例如,他将基督的生平视为个体化最为完整的原型叙事:从神圣的诞生(自性的显现),到在尘世的教导与受难(自我在现实世界中的挣扎与牺牲),再到死亡与复活(旧的、狭隘的自我死亡,并在与自性的更高层次的结合中重生)。同样,古老的炼金术也被他解读为心灵转化的象征地图,其中诸如「焚烧」(calcinatio)代表着欲望的焚烧与痛苦的净化,「溶解」(solutio)意味着僵化自我结构的瓦解,而最终炼成的「哲人石」或黄金,则象征着与「自性」整合的、不朽而完整的个体。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心灵的「宗教功能」。埃丁格认为,体验与超个人、神圣力量的连结,是人类一种基本而深刻的心理需求。在传统社会,这一需求由集体宗教的仪式和教义所满足。然而,在现代世俗社会中,传统宗教象征的效力大大减弱,使得这种内在的宗教功能无处安放。因此,现代人必须透过个体的内在探索,即个体化过程,来重新发现这种神圣的体验。从这个角度看,心理治疗,特别是深度心理治疗,其终极目标不仅是治愈症状,更是引导个体完成这场个人的宗教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与永恒的连结。 《自我与原型》是一部将荣格深奥思想进行系统化、清晰化呈现的杰作。它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理解个体化过程的理论框架,也为每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寻找生命意义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而深刻的内在探索路径。通过将个体的心灵挣扎置于人类古老智慧与神话的宏大背景之下,埃丁格的著作赋予了个人痛苦以普遍的意义,并指明了通往整合与圆满的希望之路。 在深度心理学的浩瀚星空中,卡尔·荣格(Carl Jung)无疑是那颗指引方向的北极星,而他身后的追随者们,则如繁星般各自闪耀,延续并拓展着他所开创的航道。在这些后荣格时代的巨擘中,美国心理分析师爱德华·F·埃丁格(Edward F. Edinger)以其清晰、系统且深刻的阐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其代表作《自我与原型:深度剖析个体化与心灵的宗教功能》(Ego and Archetype: Individuation and 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the Psyche),便是一部引领读者深入荣格思想核心,探索心灵整合与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本书不仅是对荣格理论的精湛梳理,更是一幅为现代人在精神失落的时代,重新寻找内在神圣性与生命圆满的地图。 埃丁格以其精神科医师的临床经验与对神话、宗教象or symbolic texts的渊博学识,为我们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意识的此岸与无意识的彼岸。书中的核心论点振聋发聩: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根源于「自我」(ego)与更深层次的「自性」(Self)——即内在神性中心——的疏离。在一个神话已然褪色、传统宗教象征失去集体效力的时代,个体被迫独自面对存在的焦虑与虚无感。深度心理学的出现,本身既是这种失落的症状,也提供了疗愈的可能。埃丁格指出,个体化(individuation),这个荣格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其实是一场深刻的宗教体验,是意识自我与超个人的自性重新建立连结、展开对话的英雄旅程。 本书的结构,精巧地围绕着「自我—自性轴」(Ego-Self axis)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埃丁格将个体心灵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循环阶段:初始的「自我—自性」的合一状态(如婴儿的混沌意识或原始民族的参与神秘),随之而来的「自我」从「自性」中分化、疏离的阶段(伴随着痛苦、冲突与通膨),以及最终有意识地回归并与「自性」建立稳定连结的阶段。这一历程充满了辩证的张力。若「自我」过于膨胀,便会产生「通膨」(inflation),误将自身的有限等同于「自性」的无限,导致自大、狂妄甚至精神危机。反之,若「自我」与「自性」完全断裂,则会陷入「异化」(alienation)的状态,生命失去意义与方向,被空虚和绝望所笼罩。 埃丁格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并未将这一过程局限于抽象的理论阐述。他旁征博引,穿梭于古希腊神话、基督教《圣经》故事、炼金术象征、文学作品乃至临床病人的梦境与画作之间,为读者揭示了「自我」与「自性」关系的普遍模式。例如,他将基督的生平——道成肉身、受难、死亡与复活——解读为「自我」臣服于「自性」,并最终与之整合的完美原型象征。同样地,炼金术中将贱金属转化为黄金的繁复过程,也被视为心灵从原始、未分化的状态,历经痛苦的「焚烧」、「溶解」,最终达到整合与「新生」的隐喻。这些跨文化的象征,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正在上演的古老剧码,使得抽象的心理动力学过程变得具体、可感。 在心理学层面,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面向。首先,它为理解人类心灵的宗教需求提供了非凡的洞见。埃丁格追随荣格的脚步,认为寻求超越性、体验与更大整体(自性)的连结,是人类心灵的内在驱力,是一种「宗教功能」。这种功能在过去由集体宗教所承载,但在世俗化的今天,它更多地转向内在,透过个体化的艰辛旅程来实现。这不仅为心理治疗开拓了新的维度——治疗不仅是消除症状,更是协助个案寻找生命的意义——也为理解许多看似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如对神秘主义的迷恋、极端信仰的产生)提供了深层的解释框架。当心灵的宗教功能无法透过健康的方式得到满足时,便可能以扭曲、破坏性的形式喷发。 其次,埃丁格对「自我通膨」与「异化」的精辟剖析,对当代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一个崇尚个人成就与自我实现的文化中,「自我通膨」几乎成为一种时代病。人们将外在的成功、名誉、财富与内在的价值混为一谈,脆弱的「自我」试图僭越「自性」的中心地位,其结果必然是周期性的幻灭与崩溃。另一方面,「异化」则体现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疏离感、无力感与意义的真空。埃丁格的分析提醒我们,真正的完整并非来自于「自我」的无限扩张,而是源于「自我」对其有限性的觉知,以及对那个更广阔、更深邃的「自性」中心的谦卑臣服。这种观点,无疑是对当代个人主义文化的一剂良药。 再者,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心理转化过程的理解。埃丁格透过大量的案例与象征分析,生动地描绘了个体化道路上的种种艰险与祝福。他让我们看到,焦虑、抑郁、冲突等心理痛苦,往往不只是需要被「修复」的缺陷,它们更可能是「自性」发出的召唤,是迫使「自我」走出舒适区、朝向更深层次整合的催化剂。书中对梦境的诠释尤其精彩。梦,作为来自无意识的直接信使,以其奇异的象征语言,不断地对「自我」的片面态度进行补偿,揭示被压抑的阴影,并指引着通往「自性」的道路。这使得心理治疗超越了技术性的操作,成为一门诠释象征、聆听灵魂的艺术。 最后,埃丁格的写作风格清晰、优雅且充满人文关怀,使得深奥的荣格思想变得相对平易近人。他并不像荣格那样,时而跳跃、时而晦涩,而是以一种更具结构性、更符合逻辑推演的方式来阐述观点。他对病人的同情,对人类心灵困境的深刻理解,都透过他温暖而坚定的笔触流露出来。这使得《自我与原型》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能够给予读者智慧启迪与心灵慰藉的指南。无论是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还是对自我探索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汲取丰厚的养分。 当然,若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瑕。其理论根基深植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于那些持严格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流派而言,诸如「原型」、「自性」等概念可能因其难以被量化验证而显得过于玄妙。此外,书中大量引用的宗教与神话象征,主要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基督教与希腊神话),尽管其核心洞见具有普遍性,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而言,或许会产生一定的隔阂感。然而,这些局限性并不能掩盖其思想的光辉。埃丁格的目的并非建立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教条,而是提供一种理解人类深层经验的框架,一种能够激发个体内在探索的语言。 《自我与原型》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杰作。它如同一位智慧的向导,带领我们潜入心灵的深海,去辨识那些塑造我们命运的古老原型,去倾听那来自「自性」中心的微声呼唤。在一个充斥着速食文化与外在喧嚣的时代,埃丁格的文字提醒我们,最重要、最艰巨也最富回报的旅程,是向内的旅程。这是一条通往完整自我的道路,一条在个体生命中重新发现神圣的道路。阅读此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触动。它挑战我们去反思:我的「自我」是否已然迷航?我是否听见了内在「自性」的声音?在这场被称为「个体化」的伟大冒险中,我将如何回应生命的召唤,活出那个独一无二、完整的自己?埃丁格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他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 自我與原型:深度剖析個體化與心靈的宗教功能(epub)下载:
iduuuu.com
資訊的賦生詩篇——評保羅.戴維斯《機器中的惡魔》(附epub)

年度物理世界图书 《金融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电讯报》 评为年度最佳科学书籍 「生命是物理学的下一个伟大前线。」—沃克(Sara Walker) 生命=物质+资讯? 回应薛丁格「生命是什么?」的提问, 物理学家戴维斯以「资讯」观点,寻回物质与生命之间的失落环节 量子物理学大师薛丁格在1943年间进行了一系列以「生命是什么?」为题的演讲,其中的思索刺激了DNA结构的发现,并引发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发展。但薛丁格的关键问题——物理学中死气沉沉的物质,如何出现生物的活力与秩序——如今依旧等待解答。…
資訊的賦生詩篇——評保羅.戴維斯《機器中的惡魔》(附epub)
年度物理世界图书 《金融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电讯报》 评为年度最佳科学书籍 「生命是物理学的下一个伟大前线。」—沃克(Sara Walker) 生命=物质+资讯? 回应薛丁格「生命是什么?」的提问, 物理学家戴维斯以「资讯」观点,寻回物质与生命之间的失落环节 量子物理学大师薛丁格在1943年间进行了一系列以「生命是什么?」为题的演讲,其中的思索刺激了DNA结构的发现,并引发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发展。但薛丁格的关键问题——物理学中死气沉沉的物质,如何出现生物的活力与秩序——如今依旧等待解答。 直到现在,我们即将迎向一个能回答这个大哉问的全新科学时代。 ▚▚ 在物理学面前,生命看起来就像魔法。 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菌,也能完成令人眼花撩乱的事情,没有任何人类工程师可以与之匹敌。跨越世代的稳定性与创造性,复杂物质代谢的精细调和,分子水平的能量效率,以及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精神——也就是物理学世界趋向混乱与衰败的必然趋势。 有生命的物质中,宛若藏有「马克士威的恶魔」,可以透过玩弄分子间混乱的运动,违反第二定律,自混乱中创造秩序。 为了剖析其中的奥秘,知名天体物理学家和科学传播者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没有名字的崭新领域中寻找答案。那是生物学、计算、逻辑、化学、量子物理学和奈米技术交叉的领域,其中共通的核心概念,就是「资讯」。 ▚▚「资讯」就是物理学与生物学间,失落的关键环节。 在这本深入而广泛的书中,戴维斯指出资讯在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扮演的角色。透过现代奈米技术、热力学、电脑科学与量子理论,解释资讯如何在物质中浇铸生命。资讯的概念不仅改变了医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甚至能阐明我们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这一古老问题,带我们迎向一个全新的科学时代。 《机器中的恶魔》一书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及科普作​​家保罗.戴维斯对生命本质这一终极问题所发起的又一次深刻冲击。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将生命现象从传统的物质与能量框架中解放出来,引入了第三个关键要素:资讯。戴维斯主张,生命并非源于某种神秘的「生命火花」或特殊的生命物质,而是源于资讯的组织与处理。生命之所以能够逆转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宇宙朝向混乱与无序的大趋势,创造出高度复杂有序的结构,其秘密就隐藏在资讯的运作方式之中。 本书的书名直接致敬了19世纪的物理学思想实验「马克士威的恶魔」。这个思想实验描绘了一个微小的智慧体(恶魔),能够观察并区分气体分子的速度,并透过一个小门将快慢分子分开,从而在无需做功的情况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创造出温差,看似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长久以来,这个悖论困扰着物理学家,直到20世纪资讯理论的出现才得以解决。科学家们意识到,恶魔要获得分子的资讯,本身就需要消耗能量并产生熵,这个代价恰好填补了其创造秩序所带来的熵减。 戴维斯巧妙地将这个「恶魔」比喻为生命体内无处不在的分子机器。从核糖体到各种酶,这些微小的生物机器正是透过读取、解释并执行储存在DNA中的资讯指令,来精确地合成蛋白质、修复细胞、传递讯号,从而维持着生命的高度有序状态。因此,生命本身就是一台资讯处理机器,或者说,是一个由无数微型「恶魔」协同工作的复杂系统。这些恶魔以资讯为食粮,将无序的化学原料转化为精密的生命结构。 全书的论证脉络始于物理学家薛丁格在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 》一书中所提出的划时代提问。薛丁格预言,遗传讯息必然储存在一种「非周期性晶体」中,这为后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指明了方向。然而,戴维斯指出,仅仅发现DNA这个「硬体」并不足以解释生命的奥秘。真正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运作的「软体」——也就是基因资讯如何被解读、如何产生意义(语意资讯),以及这套复杂的作业系统是如何从无生命的化学世界中起源的。 戴维斯进一步挑战了传统物理学中「由下而上」的因果观。传统观点认为,所有现象都可以由其最基本组成粒子(如夸克、电子)的交互作用来解释。然而,生命系统却展现出强烈的「由上而下」的因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整体的资讯脉络(例如,生物体的生存目标、细胞的状态)能够反过来约束和指导其内部微观分子的行为。一个基因是否被表现,不仅取决于其化学环境,更取决于它在整个基因调控网路中的位置和细胞当下的「需求」。戴维斯将癌症视为这种由上而下资讯控制失灵的典型案例——癌细胞挣脱了多细胞生物的整体协作规则,退化回到了只顾自身繁衍的原始单细胞状态。 最终,戴维斯将生命的起源问题,重新定义为资讯的起源问题。生命的诞生,不仅仅是合适的化学分子在「温暖的小池塘」中偶然相遇,更是第一套能够自我复制并具备语意功能的资讯处理系统的诞生。他探讨了量子力学在生命过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认为某些量子效应或许是生命能够高效处理资讯的关键。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生命科学前沿的介绍,更是一次跨越物理学、生物学、资讯理论与哲学的宏大整合,试图为我们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提供一个全新的、以资讯为核心的思考典范。 在科学的宏伟殿堂中,总有一些亘古的提问如幽灵般徘徊,它们穿越时空的长廊,不断叩问着每一代理性心灵的智慧边界。 「生命是什么?」无疑是其中最深邃、也最迷人的一个。自物理学巨擘薛丁格于1944年以同名小册子为这个问题注入现代科学的灵魂以来,无数科学家与思想家前仆后继,试图从各自的学科壁垒之后,窥探那生命圣杯的微光。理论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这位当代最杰出的科学诠释者之一,在他的著作《机器中的恶魔》中,并非试图给出一个终极答案,而是以其一贯的广博视野与深刻洞见,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知框架,一条通往理解生命奥秘的崎岖但充满启示的新路径。这本书是一部以「资讯」为主角的创世史诗,它雄辩地论证了,若想真正理解生命,我们必须将视角从构成生命的物质与驱动生命的能量,转向组织这一切的无形之手——资讯。 本书的论述起点,是对薛丁格历史性提问的深情回望与超越。薛丁格在DNA结构被揭示前,便天才地预言遗传密码储存于「非周期性晶体」中,并指出了生命以「负熵」为食,维持自身秩序的本质。然而,自华生与克立克揭开DNA的双螺旋面纱后,分子生物学的巨大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一种还原论的迷思:似乎只要我们彻底弄清了基因、蛋白质及其交互作用的每一个细节,生命的谜题便能迎刃而解。戴维斯敏锐地指出,这种「由下而上」的解释路径存在根本性的局限。我们确实找到了生命的「硬体」清单,但这份清单本身无法解释生命这部精妙绝伦的歌剧是如何谱写与指挥的。生命的真正神奇之处,不在于其零件,而在于其组织。这个组织的蓝图与运作逻辑,正是戴维斯全书的核心关怀——资讯,或者更精确地说,是生命的「软体」。 戴维斯为这套「软体」找到了一个绝妙的物理学隐喻:「马克士威的恶魔」。这个古老的思想实验,曾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梦魇,如今却在戴维斯的笔下复活,成为解释生命如何创造秩序的完美模型。他清晰地阐述了,这个恶魔的诡计之所以能够被破解,关键在于认识到「资讯是物理的」。恶魔获取并处理分子运动资讯的过程,本身就必须付出热力学代价。这个洞见石破天惊,它将抽象的资讯与实在的物理世界牢固地连结在一起。生命,在戴维斯的描绘中,就是一个由亿万个微型「恶魔」构成的精密工厂。细胞内的分子机器,就像忠实执行程式的恶魔,它们根据DNA中储存的指令(资讯),精准地抓取、搬运、组装分子,将无序的化学原料转化为高度有序的生命结构。这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对抗着宇宙的熵增洪流,而其代价,便是从外界摄取能量(如阳光或食物),并将废热排出。生命并未违背物理定律,而是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定律,成为宇宙中最精湛的资讯管理者与秩序创造者。 这本书最深刻、也最具颠覆性的贡献,在于它对生命系统中因果关系的重新诠释。戴维斯力倡一种「由上而下」的因果观,以弥补传统还原论的不足。在一个生命体中,整体的状态和目标——例如,一个细胞需要修复DNA损伤,或一个生物体需要逃离捕食者——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因果力量,向下传递,影响甚至决定其内部微观分子的行为。基因的表现不再仅仅是化学反应的随机结果,而是被置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资讯网路中,受到整体脉络的调控。戴维斯引用了癌症作为这个理论的有力佐证。他将癌症描绘为一场资讯的叛乱,是细胞间通讯与协作系统的崩溃。当控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顶层资讯网路失灵时,癌细胞便会「返祖」,退化到一种原始的、自私的生存模式,无视多细胞生物体的整体利益。这种视角不仅为理解癌症提供了新的理论高度,也生动地展示了资讯在生命等级制度中的核心统领地位。生命的本质,是一种资讯的集体主义,而非分子的单打独斗。 当然,《机器中的恶魔》并非没有留下争议与未解的谜团。戴维斯以极大的坦诚面对了生命起源这一「硬问题」。他将这个问题重新表述为「资讯的起源」:宇宙中第一套能够储存、复制并赋予自身指令以「意义」(语意资讯)的系统是如何出现的?仅仅有核苷酸的随机聚合,形成一长串的「字母」,这与能够指导构建功能性机器的「食谱」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道鸿沟关乎意义的诞生,关乎语法的出现,关乎从随机序列到功能性软体的跃迁。戴维斯探讨了多种可能性,包括将资讯视为与物质、能量并列的宇宙基本要素,甚至猜测某些未知的物理学原理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并未提供一个确凿的答案,因为目前科学还无法提供。然而,他成功地将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了正确的方向上。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起源不仅是一个化学问题,更是一个资讯科学与逻辑学问题。 阅读《机器中的恶魔》,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智识探险。戴维斯是一位杰出的向导,他擅长运用清晰的类比与生动的叙事,将横跨量子物理、热力学、分子生物学、电脑科学乃至哲学的艰深概念,编织成一张无缝的知识之网。从薛丁格的沉思到蓝道尔的擦除原理,从图灵的计算机到考夫曼的自催化网路,读者跟随他的脚步,仿佛在人类智慧的群山之巅穿行,俯瞰着一幅关于生命本质的全新画卷。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为所有问题提供了最终解答,而在于它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清晰度和说服力,论证了为什么「资讯」是解开生命之谜的那把缺失的钥匙。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物理定律的适用边界,挑战我们对因果关系的传统理解,并最终让我们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更深的敬畏。 《机器中的恶魔》是一部思想的杰作,它承接了薛丁格的遗产,并将其推向了21世纪的科学前沿。保罗.戴维斯以其深厚的物理学功底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生命图景:生命不是偶然漂浮在无情宇宙中的化学泡沫,而是一种由资讯精心编排、以物理定律为乐器的宇宙交响乐。它邀请我们将生命视为一种软体、一种演算法、一种在宇宙中不断学习和演化的资讯处理系统。读完此书,当我们再次凝视镜中那个由无数「恶魔」驱动的复杂生命体时,我们或许会对那个古老的问题「我是谁?」,产生一个更为深刻的答案:我们是物质的载体,是能量的通道,但归根结底,我们是一段活生生的、正在被讲述的资讯传奇。 機器中的惡魔:從薛丁格的提問到資訊創造生命epub下载:
iduuuu.com
十二凱撒:從古代世界到現代的權力形象(epub)

在西方文明的長河中,羅馬帝國始終是一個縈繞不去的核心意象。而帝國的權力核心——皇帝,其形象更是跨越千年,在不同時代的藝術、政治與文化中被反覆描摹、解讀與再造。英國著名古典學家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的力作《十二凱撒:從古代世界到現代的權力形象》(Twelve Caesars: Images of Power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十二凱撒:從古代世界到現代的權力形象(epub)
在西方文明的長河中,羅馬帝國始終是一個縈繞不去的核心意象。而帝國的權力核心——皇帝,其形象更是跨越千年,在不同時代的藝術、政治與文化中被反覆描摹、解讀與再造。英國著名古典學家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的力作《十二凱撒:從古代世界到現代的權力形象》(Twelve Caesars: Images of Power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便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學術偵探故事,它追索的並非凱撒們的生平事蹟,而是他們「面孔」的漫長旅程——從羅馬時代的政治宣傳,到文藝復興的藝術典範,再到今日的文化符碼,這些或真實、或想像的帝王肖像,如何成為一面映照西方社會權力觀變遷的鏡子。 本書的靈感與架構,源於古羅馬史學家蘇維托尼烏斯(Suetonius)的傳記名著《十二凱撒傳》(De vita Caesarum)。蘇維托尼烏斯的著作以其生動甚至八卦的筆觸,描繪了從尤利烏斯·凱撒到圖密善這十二位羅馬統治者的功過與私德,深刻影響了後世對這段歷史的認知。然而,畢爾德的焦點並非文本,而是視覺。她巧妙地借用了蘇維-托尼烏斯的框架,將讀者引向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我們如何「看見」這些皇帝?我們所看到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歷史的真實,在多大程度上是後世的投射? 全書以一場跨越兩千年的視覺文化史考察, meticulously 追溯了這十二位凱撒(以及後續的羅馬皇帝)的肖像如何被製造、鑑定、複製、誤認、甚至偽造。這不僅是一部藝術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權力符號學與歷史記憶的深度剖析。 畢爾德的敘事並非線性地鋪陳十二位凱撒的肖像史,而是圍繞幾個核心主題,層層深入,揭示權力形象背後的複雜動態。 第一部分:真實性的迷霧——古代肖像的塑造與辨識 書籍的開篇便向讀者拋出了一個根本性的挑戰:我們今天在博物館裡看到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羅馬皇帝大理石頭像,我們如何能確定「他」就是「他」?畢爾德以其標誌性的懷疑精神和嚴謹考證,帶領讀者進入了古代肖像鑑定的世界。她指出,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皇帝形象,其身份確認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甚至是循環論證。 例如,鑑定往往依賴於將雕塑與錢幣上的側面像進行比對,而錢幣本身就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宣傳工具,其形象經過了理想化的修飾。蘇維托尼烏斯的文字描述——如奧古斯都「容貌寧靜而安詳」、提比略「頸後長有膿瘡」——也成為後世藝術家和收藏家「按圖索驥」的依據。然而,這種比對往往是主觀的,充滿了附會與想當然。畢爾德透過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案例,如著名的「格里曼尼·維特里烏斯」(Grimani Vitellius)胸像,揭示了許多所謂的皇帝肖像,在經過現代學術的重新審視後,其身份被證明是錯誤的。 這一部分的探討,不僅揭示了古典學術的嚴謹與趣味,更重要的是,它動搖了我們對於「眼見為實」的樸素信念,強調了任何歷史形象都是被建構的產物。凱撒們的「臉」,從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客觀記錄,而是承載著特定政治意圖的符號。 第二部分:權力形象的再生——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挪用 羅馬帝國覆滅後,其皇帝的形象並未隨之消逝。在中世紀的抄本中,他們被描繪成中世紀的君王,其形象服務於基督教的神學敘事。然而,真正的爆發點在於文藝復興。隨著古典文化的復興,蘇維托尼烏斯的《十二凱撒傳》成為炙手可熱的讀物,收藏和研究羅馬錢幣與雕塑成為時尚。 畢爾德在此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如曼坦那(Mantegna)、提香(Titian)等人,如何系統性地創作「十二凱撒」系列畫作。提香為曼托瓦貢扎加家族繪製的《皇帝廳》(Sala degli Imperatori)雖然原作已毀,但畢爾德透過後世的摹本與文獻,精彩地重構了這個宏大的藝術項目。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對古代藝術的模仿,更是當時的統治者——公爵、君主們——藉由凱撒的形象來彰顯自身權力、品味與合法性的工具。查理五世、英國的亨利八世等君主,都熱衷於收藏或訂製以凱撒為主題的藝術品(如著名的凱撒系列掛毯),將自己塑造成新時代的奧古斯都或凱撒。 在這個過程中,凱撒們的形象被賦予了新的道德與政治寓意。暴君尼祿或卡利古拉成為警示,而賢君奧古斯都或圖拉真則成為效仿的楷模。凱撒的肖像,從歷史的遺物,轉變為一個可以被靈活運用的「視覺修辭庫」。 第三部分:流轉與變異——近代至今的多元詮釋 隨著啟蒙運動的到來以及現代國家的興起,凱撒們的形象變得更加複雜和多元。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黨人,既從羅馬共和的傳統中汲取靈感,也將羅馬皇帝視為暴政的象徵。拿破崙則毫不掩飾地將自己比作新的凱撒,其肖像中充滿了羅馬帝國的元素。 畢爾德的視野並未局限於歐洲。她探討了在美國,羅馬的意象如何被用於構建新共和國的身份認同。從喬治·華盛頓的雕像被塑造成身披羅馬袍的辛辛那圖斯,到美國國會大廈的建築風格,羅馬的幽靈無處不在。然而,這種挪用也充滿了張力。畢爾德特別提及了19世紀非裔與美國原住民混血的女性雕塑家艾德莫妮亞·劉易斯(Edmonia Lewis)的作品,她透過對埃及豔后克里奧佩脫拉之死的描繪,對羅馬所代表的帝國權力提出了另類的、來自邊緣的視角。 進入20世紀和21世紀,凱撒的形象在電影、漫畫、廣告甚至網路迷因中不斷出現。昏庸的尼祿一邊彈琴一邊看著羅馬焚燒的形象,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化符號,用以諷刺玩忽職守的現代政客。畢爾德在書的結尾,巧妙地回到了當代圍繞歷史雕像的爭議,提醒我們,那些矗立在廣場上的權力者肖像,從來都不是中立的歷史陳述,它們是持續對話與爭議的焦點。正如凱撒們的肖像在兩千年裡被不斷賦予新的意義一樣,我們今天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些歷史的視覺遺產,也反映了我們當下的價值觀與政治關切。 瑪莉·畢爾德的《十二凱撒》無疑是一部極具洞察力與可讀性的傑作。它超越了傳統的帝王傳記或藝術史專著,以一種獨特的「圖像考古學」方法,引領讀者穿越歷史的迷霧,去思考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權力是如何被看見、被表現、被記憶的? 本書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畢爾德將淵博的古典學知識與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融為一體。她既能像一位嚴謹的鑑定專家,細緻入微地分析一枚古羅馬錢幣上皇帝髮型的微小變化,也能像一位高超的偵探,從破碎的線索中重構提香失落名畫的輝煌。她筆下的學術考證過程,從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滿了探索的樂趣。例如,她對一套文藝復興時期描繪凱撒生平的銀質高腳杯(Aldobrandini Tazze)的分析,將材料學、圖像學和歷史文獻巧妙結合,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這種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使得本書不僅對專業學者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對廣大歷史和藝術愛好者敞開了大門。畢爾德從不預設讀者擁有深厚的背景知識,她總是能用清晰、幽默甚至帶點諷刺的語言,解釋複雜的學術問題,打破學術與大眾之間的壁壘。 本書的核心貢獻,在於它系統地揭示了權力形象的流動性與可塑性。畢爾德雄辯地證明,尤利烏斯·凱撒或尼祿的「臉」,並非一個固定的歷史事實,而是一個流動的符碼(signifier),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下,可以被賦予截然不同的意義(signified)。 在羅馬時代,它是君權神授與個人威權的政治宣傳;在文藝復興,它成為人文主義理想與君主正統性的藝術背書;在啟蒙時代,它既是共和精神的典範,也是專制暴政的警示;在當代,它則可能是一個商業廣告的噱頭,或是一則網路政治諷刺漫畫的素材。 這種分析,不僅讓我們對羅馬史有了新的認識,更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分析框架,去理解我們當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權力圖像。從各國領袖的官方肖像,到企業家的精心公關形象,再到社交媒體上的個人形象塑造,其背後的邏輯,與兩千年前羅馬皇帝的肖像政治,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畢爾德的著作,實則是在提醒我們,要時刻對我們所看到的權力形象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警覺。 《十二凱撒》全書貫穿著一種後現代史學的懷疑精神,但它並未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沼。畢爾德並非要全盤否定歷史真實的可能性,而是要強調我們觸摸歷史的方式,永遠是透過後世的濾鏡。她讓我們看到,歷史記憶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篩選、重塑、甚至發明的過程。 那些被誤認的雕像、被想像性復原的畫作、被賦予新意的古代錢幣,它們雖然偏離了「原始的真相」,但它們在後世的流傳與被解讀的歷史,本身就是一種更為重要的「歷史真實」。它們真實地反映了後世人如何理解和利用過去。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羅馬皇帝的書,更是關於「歷史」本身是如何被書寫和看見的書。 總而言之,《十二凱撒:從古代世界到現代的權力形象》是一部博學、睿智且極富啟發性的著作。瑪莉·畢爾德以十二位羅馬皇帝的「面孔」為線索,編織了一部跨越兩千年的西方視覺文化史和權力觀念史。她讓我們明白,權力的形象從來都不是靜態的,它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不斷地協商、爭奪與再定義。 閱讀此書,不僅能讓我們領略到古典學的魅力,更能激發我們對當下所處的圖像時代進行深刻反思。當我們下一次在博物館中凝視一尊羅馬皇帝的雕像時,我們或許不再僅僅看到一張冰冷的面孔,而是能看到其背後層層疊疊的歷史回響,以及那穿越千年依然鮮活的、關於權力與人性的永恆追問。這正是本書的價值所在,它教會我們如何「閱讀」圖像,如何在視覺的碎片中,洞見歷史的深度與複雜性。 十二凱撒:從古代世界到現代的權力形象epub下载:
iduuuu.com
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epub)

好好变老,一切都好! 百岁人生才刚走过一半的「壮世代」, 长寿经济专家为你更新思维,预见你没看到的未来── ★全球畅销书《100岁的人生战略》作者个人全新力作 ★跨世代共同必解课题 ★各大媒体专题报导: CNN、PBS、BBC、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 星期日泰晤士报、国家地理、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 你预期自己将活到几岁?面对老年,你的想像是……? 现在的财务、健康、生活规画,足以支应你到那时候吗?…
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epub)
好好变老,一切都好! 百岁人生才刚走过一半的「壮世代」, 长寿经济专家为你更新思维,预见你没看到的未来── ★全球畅销书《100岁的人生战略》作者个人全新力作 ★跨世代共同必解课题 ★各大媒体专题报导: CNN、PBS、BBC、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 星期日泰晤士报、国家地理、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 你预期自己将活到几岁?面对老年,你的想像是……? 现在的财务、健康、生活规画,足以支应你到那时候吗? 预期活到七十岁,跟预期活到九十岁的人,行事作为大不相同。你期盼健康、财富、生活目标、人际关系,在往后几十年的生活是平安顺利,还是痛苦潦倒?现代人类的寿命延长,多出比以往还要多的余生时间,旧制度的生涯规画,现在必须打破、重塑,才能面对挑战。 把握人生变长的机会,各世代都可以抓紧长寿人生的红利── 面对年轻人预期可活到很老的新时代,长寿经济专家安德鲁.史考特重建人生变长的新思维,告诉我们长寿人生的幸福解方: ☑健康:好好变老,一切都好 健康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基础,到老都还很健康,老年生活就能享有更多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预防重于治疗的医疗保健体系,维持终生健康。 ☑职涯:保持终身的活力 你可以选择努力工作提前退休或先玩乐再延后退休、为转换跑道多学习、有更长时间发展不同专业……当到老都还很健康的时候,更容易自我更新,人生道路更多元。 ☑财务:找出财富管理新模式 可以活多久?需要多少钱?投报率是多少?种种不确定是长寿财务的一大挑战,储蓄、投资、保险、退休金,各种混搭组合,帮你支应更长的人生。 ☑目标:擅用多出来的岁月 生命延长给我们累积智慧与知识的机会,有更多时间做想做的事,你可以从年轻时就多投资未来,建构想要的人生。 ☑社会:撕下世代标签 出生率降低,寿命变长,跨世代互动的必要性更胜以往。我们必须破除年龄歧视,并对各世代都公平及包容。 ☑经济:把握新机会 银髪经济是新商机,企业除了银发族的「需要」,更该着重银发族的「想要」。此外,政府政策也要针对改善老年提出激励措施,使其获利。 更长的人生产生新挑战,也创造新机会,使我们的生活价值、目标、快乐可以持续更久。现在就开始准备未来,带来的好处将终生受益。 本书特色 1. 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长期研究长寿课题的精华集结 长期研究长青课题的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史考特,从医疗、哲学、心理、文化、经济、政策……全方位解析在平均寿命增加的现代,从个人、企业乃至政府能做好哪些准备,迎向全球高龄化的趋势。 2. 面对生育率降低、平均寿命延长的世界,走出新格局 过去习惯的就学、工作、退休人生三阶段现在已不适用。我们因为拥有可预期更长的生命、更多的时间、更健康的生活,而更有弹性安排每个年龄阶段做要做的事、完成想要的目标。 3. 不同年龄层对长青议题也有不同斩获 长青议题不光是老年才要考虑的事,而是现在就需要采取步骤,从年轻时就重视健康、开始投资未来,才能最大限度好好变老,享受生命。 4. 对高龄社会提出反思与期许,减少世代隔阂 寿命延长,势必会影响到年轻一代的就业、资产、退休金、税赋、政策走向等等,史考特教授提醒我们现阶段面对长青课题时的困境,并探讨对各年龄层的刻板印象,以顾及跨世代公平,善用世代多元潜力。 《给壮世代的百岁人生思维》书名中的「壮世代」并非指一个特定的年龄层,而是指那些将生命视为一场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旅程的人。作者们在书中探讨了如何在长寿时代保持身心灵的健康与活力,并鼓励读者重新思考人生下半场的意义与价值。 书中核心理念之一是强调「壮世代」应具备的转变思维。这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保养,更重要的是心理与精神上的调适。作者认为,面对百岁人生,我们需要抛弃传统观念中将退休视为人生终点的思维,转而将其视为一个新的起点。他们鼓励读者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探索新的兴趣与可能性,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刷新与进化。 此外,本书也深入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作者们从医学与科学角度,分享了关于饮食、运动与睡眠的建议,强调这些都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基础。然而,他们不只是谈论身体,更重要的是强调心灵的平静与安宁。他们认为,只有当我们的心灵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真正享受人生,并拥有面对挑战的韧性。 总结来说,《给壮世代的百岁人生思维》是一本关于重新定义人生的指南。它鼓励读者跳脱年龄的限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长寿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书中涵盖了身体、心灵与精神层面的建议,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全面且有意义的百岁人生。它提醒我们,人生下半场并非日渐衰落,而是一场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精彩旅程。 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epub下载:
iduuuu.com
穿透迷雾,直面内心的魔鬼:魔鬼学:从无意识到忧郁、自恋、死本能(附epub)

《魔鬼学:从无意识到忧郁、自恋、死本能》是一部由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学生,法国当代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让-保罗·米勒(Jean-Paul Millaire)所著的深度作品。这本书旨在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那些最为晦涩难懂、同时也最为核心的概念,并以独特的视角将它们与人类深层次的心理困境,如忧郁、自恋和死亡本能紧密联系起来。米勒的写作风格既严谨又富有诗意,他通过对文学、哲学和神话的广泛引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理性又充满艺术气息的精神分析世界。…
穿透迷雾,直面内心的魔鬼:魔鬼学:从无意识到忧郁、自恋、死本能(附epub)
《魔鬼学:从无意识到忧郁、自恋、死本能》是一部由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学生,法国当代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让-保罗·米勒(Jean-Paul Millaire)所著的深度作品。这本书旨在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那些最为晦涩难懂、同时也最为核心的概念,并以独特的视角将它们与人类深层次的心理困境,如忧郁、自恋和死亡本能紧密联系起来。米勒的写作风格既严谨又富有诗意,他通过对文学、哲学和神话的广泛引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理性又充满艺术气息的精神分析世界。 全书的核心思想是「魔鬼」并非外在的恶魔,而是人类内心深处那股难以言说的、驱动我们行为与欲望的「无意识」。米勒将无意识视为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和张力的领域,它既是我们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我们痛苦和疯狂的根源。他透过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的重新梳理,特别是「死本能」(Thanatos)的概念,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内心深处那股自我毁灭的冲动,以及这种冲动如何以各种形式,如忧郁、自恋和攻击性,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书中,米勒首先从「无意识」这个核心概念入手。他不同于弗洛伊德将无意识视为一个充满被压抑欲望的「地下室」,而是更倾向于拉康的观点,将其视为一个「像语言一样被建构的领域」。这意味着我们的无意识并非是混沌的,而是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则。米勒认为,我们日常的言行、梦境、甚至是口误,都是无意识在寻求表达的线索。他通过对梦境分析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从看似荒诞不经的梦境中,解读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焦虑和未满足的欲望。他强调,了解无意识的运作,是我们认识自我、摆脱心理困境的第一步。 接着,米勒深入探讨了「忧郁」这一主题。他将忧郁视为一种与「丧失」 ( loss )紧密相关的状态。这种丧失不仅仅指失去亲人或财物,更重要的是指一种「主体性」的丧失。米勒认为,忧郁症患者通常会感到自己与现实世界脱节,他们内心的欲望和情感似乎被某种力量所压抑,无法被表达出来。他将这种状态与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理论相结合,阐述了忧郁是如何成为一种无法完成的哀悼过程。患者无法为他们的丧失感到悲伤,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米勒将这种状态描述为一种被「魔鬼」吞噬的状态,即被无意识的巨大力量所困。 在讨论「自恋」时,米勒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将自恋分为两种:健康的自恋和病态的自恋。健康的自恋是我们建立自我认同和自信的基础,而病态的自恋则是一种对自我形象的过度执着和对外界的漠视。米勒认为,病态的自恋者通常会将自我视为一个完美的、无所不能的形象,而当这个形象受到威胁时,他们便会感到巨大的焦虑和愤怒。他将这种状态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相结合,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自我形象,以及病态的自恋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米勒认为,自恋者内心的「魔鬼」是他们对真实自我的恐惧和逃避。 最后,本书最为深刻的部分是对 「死本能」 (death drive)的解读。弗洛伊德在晚年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备受争议,它指的是人类内心深处那股趋向于无生命状态、趋向于自我毁灭的冲动。米勒没有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寻死的欲望,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回归到最原始、最稳定的状态」的倾向。这种回归的冲动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重复性的行为、攻击性、甚至是对新事物的抗拒。米勒认为,死本能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魔鬼」,它驱动着我们去破坏,去瓦解,去回到一个「无」的状态。但他同时指出,死本能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它与「生本能」(Eros)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心理的复杂动态。正是因为死本能的存在,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超越自我。 阅读《魔鬼学:从无意识到忧郁、自恋、死本能》是一次充满挑战但极具回报的智力之旅。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或哲学基础,并愿意深入思考那些关于人性最为深奥的问题。然而,一旦你愿意踏入米勒所构筑的精神分析迷宫,你将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洞见的世界。 米勒的写作风格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充满文学气息的艺术家。他能够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晦涩理论,通过对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和现代文学的巧妙引用,变得生动而具象。他对「魔鬼」的定义极具启发性,它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难以解释的行为和情感,如莫名其妙的焦虑、无法控制的冲动、甚至是对自己的厌恶,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米勒告诉我们,这些并非是外在力量的操控,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在作祟。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它对忧郁、自恋和死本能的深刻剖析。米勒没有将忧郁简单地视为一种情绪状态,而是将其提升到一个存在论的高度。他让我们看到,忧郁是对自我身份丧失的一种无声抗议。同样,他对自恋的分析也充满了警示意义。在这个充满「自拍」和社交媒体赞美的时代,我们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某些自恋的特征。米勒的洞见帮助我们区分了健康的自我关爱与病态的自我沉溺,并警示我们,后者是如何将我们困在一个虚假的、脆弱的自我形象中。 而对于死本能的解读,更是本书的精髓所在。米勒没有回避这个最具争议性的概念,而是勇敢地将其作为一个理解人类破坏性冲动的核心。他将它与我们的日常行为、政治纷争甚至是历史事件相联系,让我们看到,那股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死」的力量是如何以各种隐蔽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部分内容不仅令人震撼,也令人深思。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生命」和「成长」是否也包含了某种「毁灭」的冲动。 总体而言,《魔鬼学》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它不仅是对弗洛伊德和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杰出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当代人类心理困境的深刻反思。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进行自我探索,去直面我们内心深处的「魔鬼」。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的精神分析学者,也适合所有对人性、对自我有着深刻好奇心的读者。它是一盏灯塔,指引我们在充满迷雾的内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魔鬼学:从无意识到忧郁、自恋、死本能epub下载:
iduuuu.com
关于身体的一些笑话

嘲胡卖契 胡子家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只好把自己的胡子拿去当抵押品,立下契约: “因为实在没辙谋生,只好求中间人帮忙借点钱。上到鼻孔和人中,下到喉咙为界,地盘划得清清楚楚,两鬓蓬松的毛不算在内。根根都是正宗胡须,绝没掺杂阴毛。若到期还不赎回,随你们当猪毛卖了!日期年月写得明明白白,中间人还得靠我的蛋袋担保。” --- 呵冻笔 有人翻看一本《春意》,说:“这哪是春画,分明是夏画!不然为啥个个光着身子?”另一人说:“不对,这是冬画!”旁人问:“为啥?”他答:“你没看见每幅画里,那些胡子都在那儿呵气暖笔呢!” --- 揪肾毛…
关于身体的一些笑话
嘲胡卖契 胡子家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只好把自己的胡子拿去当抵押品,立下契约: “因为实在没辙谋生,只好求中间人帮忙借点钱。上到鼻孔和人中,下到喉咙为界,地盘划得清清楚楚,两鬓蓬松的毛不算在内。根根都是正宗胡须,绝没掺杂阴毛。若到期还不赎回,随你们当猪毛卖了!日期年月写得明明白白,中间人还得靠我的蛋袋担保。” --- 呵冻笔 有人翻看一本《春意》,说:“这哪是春画,分明是夏画!不然为啥个个光着身子?”另一人说:“不对,这是冬画!”旁人问:“为啥?”他答:“你没看见每幅画里,那些胡子都在那儿呵气暖笔呢!” --- 揪肾毛 有人对胡子说:“昨晚我梦见你当了大官,旗伞随从,吆喝震天,好不威风!”胡子乐得眉开眼笑。那人又说:“我在梦里骂了你,你就叫衙役来打我,我一把揪住你的胡子!”胡子问:“骂了官老爷,当然该打!后来咋样?”那人说:“然后就醒了,醒来手里还攥着一把蛋毛,抓得死死的!” --- 观相 一个算命先生生意冷清,硬拉着人看相。那人说:“不用看!”算命先生死缠烂打,那人没办法,解开裤子掏出家伙,说:“这玩意儿你倒给瞧瞧!”算命先生端详半天,郑重其事地赞道:“看你这宝贝,生在肚脐之下,长在两腿之间,软时东倒西歪,硬时昂首挺胸,遇上老婆没啥礼数,生儿育女倒有大功。一生正直,两个儿子送终,日后还有二十年好运!”那人问有啥好处,算命先生说:“生得一脸好胡子!” --- 愁穷 胡子穷得愁眉苦脸,朋友调侃他:“看你家底,不下两千金,咋还这么发愁?”胡子说:“两千金在哪儿?”朋友说:“你脸上就有一千七百金!难道你老婆那儿还没攒点私房毛?” --- 胡瘌杀 有人从审囚回来,别人问咋样,他说:“今年五个重犯,都有特征:一个傻子,一个疯子,一个瞎子,一个胡子,一个癞子。”问怎么判的,他说:“就胡子和癞子吃亏,其他都免死。”又问为啥,他说:“就听官老爷说,傻的不杀,疯的不杀,瞎的不杀,胡子和癞子得杀!” --- 直缝横缝 北方天寒地冻,一位妇女靠墙撒尿,尿还没撒完就冻住了,连阴毛都粘在石头上。她喊老公来帮忙。老公凑近一看,是个大胡子,用嘴呵气想化开冰,结果没化开,连自己的胡子也冻住了,毛须缠在一起解不开。只好叫仆人拿凿子来,叮嘱说:“仔细看清楚,粘着直缝的是阴毛,粘着横缝的是胡子!” --- 被剃 一个穷妇光着身子睡觉,贼溜进她家,啥值钱东西都没找到。贼心想不能空手而归,看见她阴部毛多,就剃了毛带走。妇人醒来吓一跳,告诉老公。老公大叫:“世道太坏了,家里的毛都被剃了!以后我这腮胡子还敢在街上晃吗!” --- 抛锚 道士、和尚、胡子三人一起渡江,半路遇上狂风,船要翻了。和尚和道士慌得不行,赶紧把经书扔进江里求神保佑。胡子没啥可扔的,只好一根根拔胡子丢进江里。和尚道士问:“你拔胡子干嘛?”胡子说:“我在这儿抛毛(锚)呢!” --- 胡子改屄 裁缝、皮匠、妓女三人同席玩酒令,各说四句行话,押韵贯通。裁缝说:“丢了一件背心,捡了个披风。改了件背心,剩了两只袖筒。”皮匠说:“丢了一双鞋,捡了双靴子。改了双鞋,剩了两块皮。”妓女说:“丢了一张屄,捡了个胡子。改了张屄,落了他一口牙。” --- 不斟酒 一家宴客,席间有个大胡子,酒童吓得不敢上前,杯子空荡荡的。主人举杯示意几次,胡子生气说:“哪来的酒?”主人骂酒童为啥不斟,酒童说:“这位爷没嘴!”胡子气炸了,掀开胡子露嘴说:“这不是嘴,难道是你娘的屄?” --- 吃白面 一个和尚、一个经纪人、一个妓女同行,遇大雪躲进古庙。三人商量以大雪为题作诗,融入自家特色。和尚说:“片片雪花,像鹅毛乱转。落在山门上,像是白玉殿。”经纪人说:“片片雪花,像鹅毛乱转。落在我扁担上,像是白玉剑。”妓女说:“片片雪花,像鹅毛乱转。落在我屄毛上,像是胡子吃白面。” --- 通谱 一人胡子长得过肚子,人人见了都夸好胡子。某天遇个算命先生,请他看看相。算命先生说:“可惜你胡子短了点。”那人说:“我胡子都过肚子了,大家都羡慕,咋还嫌短?”算命先生说:“要是再长一寸,就能跟你下边的毛连谱了!” --- 联宗 胡子对眉毛说:“如今世道薄凉,得找帮手。我已跟鬓毛结盟,咱俩都在脸上,联手最好。”眉毛说:“承蒙不嫌我弱,但我的根基浅,不如你去找下面孔家的茂密丛林,旗杆底下那片毛,联起来更妙!” --- 一般胡 两人闲聊:“《论语》全是讲胡子的。开篇就说:‘不亦悦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三个是好胡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是不好胡子;‘君子者乎’‘色壮者乎’,这两个一好一坏。”有人问:“‘使乎,使乎’呢?”答:“上边的胡子和下边的胡子,总归一个样!” --- 稀胡子 一个胡子稀疏的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说:“你这相虽不巨富,也不至于穷。”胡子问:“咋看出来的?”算命先生说:“看你这胡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出须药 一个光脸汉子觉得自己没胡子不像男人,拿钱去药铺买生须药。医生不在,医生的妻子传了个偏方:“拿个尿脬,吹满气,每天在嘴边滚撞,胡子自然长出来。”医生回来问是啥方子,妻子说:“医者,意也。我刚嫁你时,你脸上没毛,被你的尿脬撞了几回,就长出一脸胡子来!” --- 问有猫 一妇人生病卧在楼上,请医生诊治。医生刚买了鱼回来,路上被拉去看病,把鱼放在楼下。诊脉时,医生担心楼下的鱼被猫偷吃,问:“下面有猫(毛)吗?”旁边的母亲说:“我儿要治好病,先生问你,老实回答!”妇人说:“不多,就几根儿。” --- 骂须少 胡子在路上走,一个小孩嘲笑:“胡子迎风飘,只见胡子不见嘴!”胡子气得掀开胡子,露出嘴骂道:“这不是嘴,难道是你娘的屄?”小孩被骂,回家哭诉。母亲安慰说:“他骂别人,不是骂你。你娘那儿毛不多,随他骂去吧!” --- 胡子答嘲 颜回、子路、伯鱼三人私下议论:“老师因为有胡子,所以开口离不开‘乎’字。”颜回说:“他对我说:‘回也,其庶乎。’”子路说:“他对我说:‘由也,诲汝知之乎?’”伯鱼说:“我爹对我说:‘汝为《周南》、《召南》矣乎?’”孔子在屏风后听见,出来责骂伯鱼:“颜回短命,子路不得好死,嘲我胡子也就罢了。你是我儿子,也来笑我!”
iduuuu.com
《數位帝國:全球科技監理之戰》:一部關於科技與權力博弈的史詩(附epub)

在当代社会,科技巨头的影响力无远弗届,从我们的日常通讯、购物、娱乐,到新闻的获取、甚至政治的运作,都与之紧密相连。它们所建立的数位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位帝国」。然而,这些帝国的无限扩张,也引发了各国政府、社会大众对其权力边界的深刻反思。由政治学者金姆‧夏基(Kim Shaky)所著的《数位帝国:全球科技监理之战》(Digital Empire: The Global Battle over Tech…
《數位帝國:全球科技監理之戰》:一部關於科技與權力博弈的史詩(附epub)
在当代社会,科技巨头的影响力无远弗届,从我们的日常通讯、购物、娱乐,到新闻的获取、甚至政治的运作,都与之紧密相连。它们所建立的数位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位帝国」。然而,这些帝国的无限扩张,也引发了各国政府、社会大众对其权力边界的深刻反思。由政治学者金姆‧夏基(Kim Shaky)所著的《数位帝国:全球科技监理之战》(Digital Empire: The Global Battle over Tech Regulation),正是一部为我们剖析这场全球性科技与监管权力博弈的重量级作品。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它以宏大的视角、精辟的论证和丰富的案例,揭示了数位时代权力格局的深刻变革。 本书的核心主旨,在于阐明全球各国政府与科技巨头之间,从合作到对抗的复杂关系。作者金姆‧夏基认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科技巨头在没有太多监管束缚的情况下迅速崛起,它们利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帝国和市场垄断地位。然而,随着这些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它们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浮现,包括数据隐私的侵犯、演算法的偏见、假新闻的传播、言论审查以及市场垄断对创新的扼杀。面对这些挑战,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对这些「数位帝国」进行有效的监管,以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公平竞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数据隐私立法、反垄断调查,到内容审核的权力之争,在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书中开篇,作者首先回顾了互联网早期那种充满理想主义的「自由开放」精神。在那个时代,科技公司被视为推动进步、连接世界的先锋,各国政府也乐于为其提供宽松的监管环境,以鼓励创新。然而,这种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脸书、谷歌、亚马逊等巨头的体量不断扩大,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夏基在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公司如何通过数据收集和演算法,精准地影响用户的行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社会共识。这种看不见的权力,正是引发各国政府警觉的根源。 在《数位帝国》一书中,数据隐私被视为全球科技监管之战的第一个重要战场。作者详细介绍了欧盟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特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GDPR的实施,不仅在欧洲内部建立起严格的数据保护框架,也对全球科技公司的数据处理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赋予了公民「被遗忘权」、数据可携带权等多项权利,并对违规行为处以巨额罚款。夏基认为,GDPR的成功,在于它将数据视为一种基本人权,而不是单纯的商业资产,这为全球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本。 然而,本书也指出,美国在数据监管方面则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由于其自由市场传统和强大的科技游说力量,美国在联邦层面尚未出台统一的数据保护法。虽然加州等部分州制定了各自的数据隐私法规,但整体而言,美国的监管环境仍然相对宽松。这种跨大西洋的监管差异,也成为《数位帝国》所探讨的一个重要维度,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价值观差异,也给科技巨头的全球运营带来了复杂的挑战。 除了数据隐私,反垄断是《数位帝国》的另一个核心章节。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了美国、欧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何对科技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司法部对谷歌和脸书的诉讼,这些诉讼旨在拆分这些公司,或迫使其剥离某些业务。欧盟的反垄断行动则更为频繁和激进,它对谷歌、苹果、亚马逊等公司处以了数十亿欧元的罚款,并迫使其改变其商业行为。 夏基认为,这场反垄断之战的背后,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市场竞争,更是对数位时代权力集中的担忧。当少数几家公司控制了大部分的资讯流、电子商务和社群媒体,它们的决策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运作。因此,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反垄断工具,来重新平衡科技巨头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本书也探讨了这些反垄断行动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法律上的复杂性、科技巨头强大的诉讼团队,以及如何定义「数位垄断」等难题。 内容审核与言论自由:谁来定义真实? 在《数位帝国》一书中,内容审核被视为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随着社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交流意见的主要平台,如何管理平台上的内容,成为各国政府与科技公司之间矛盾的焦点。一方面,各国政府要求科技公司打击假新闻、仇恨言论和极端主义内容;另一方面,对内容的审核也引发了对言论自由的担忧。 夏基在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一两难困境。他指出,科技公司在内容审核方面扮演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平台提供者,转变为事实上的「言论仲裁者」。然而,这些公司的决策往往缺乏透明度和一致性,这也导致了许多争议。此外,不同国家对内容审核的标准也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在中国,科技公司必须遵守严格的内容审查规定;而在欧美,则面临着平衡言论自由与打击有害内容的压力。这场关于「谁来定义真实」的争论,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刻的剖析。 《数位帝国:全球科技监理之战》是一部视野宏大、论证严谨的杰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科技监管的历史脉络,更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权力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科技的发展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它与政治、法律、社会等各个领域都紧密相连。这场全球性的《数位帝国》与各国政府之间的博弈,将决定未来世界的面貌。对于任何关心科技、政治和社会变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必读之作。它不仅让我们反思科技巨头的权力,也让我们思考,在一个由演算法和数据驱动的时代,我们如何维护人类的尊严与自由。 數位帝國:全球科技監理之戰epub下载:
iduuuu.com
一些关于秃驴和尚杂毛道士的笑话

明清时期,佛法末世,坑蒙拐骗,无恶不作,于是社会上衍生出许多关于和尚道士的笑话,其中不乏屎屁尿级别的。抄录下来,以证当世。 追度牒(撤销和尚的执照) 一位乡绅到寺庙游玩,问和尚:「你吃荤吗?」和尚回答:「不怎么吃,但逢上喝酒的时候,会稍微吃一点。」乡绅又问:「这么说你还喝酒?」和尚说:「不怎么喝,但逢上岳父、小舅子来的时候,会稍微陪他们喝一点。」乡绅生气地说:「你竟然还有老婆,完全不像个出家人的样子!明天我一定要报告县官,撤销你的和尚执照(度牒)。」和尚说:「不必劳您费心了,三年前我犯的盗窃案事发,那执照早就被官府追回去了。」 掠缘簿(抢走化缘簿)…
一些关于秃驴和尚杂毛道士的笑话
明清时期,佛法末世,坑蒙拐骗,无恶不作,于是社会上衍生出许多关于和尚道士的笑话,其中不乏屎屁尿级别的。抄录下来,以证当世。 追度牒(撤销和尚的执照) 一位乡绅到寺庙游玩,问和尚:「你吃荤吗?」和尚回答:「不怎么吃,但逢上喝酒的时候,会稍微吃一点。」乡绅又问:「这么说你还喝酒?」和尚说:「不怎么喝,但逢上岳父、小舅子来的时候,会稍微陪他们喝一点。」乡绅生气地说:「你竟然还有老婆,完全不像个出家人的样子!明天我一定要报告县官,撤销你的和尚执照(度牒)。」和尚说:「不必劳您费心了,三年前我犯的盗窃案事发,那执照早就被官府追回去了。」 掠缘簿(抢走化缘簿) 一个和尚做完法事回来,路上遇到了老虎,非常害怕,就把手里的一片铙钹(法器)朝老虎丢过去。老虎又走近,和尚再丢一片,老虎还是不怕。于是和尚把经书卷起来朝老虎扔过去,老虎吓得急忙跑回洞穴。洞里的老虎妈妈问它怎么了,小老虎回答说:「刚才遇到一个很无礼的和尚,只丢给我两片薄脆饼干,接着就把一本帐本(缘簿)扔了过来,吓得我不得不跑。」 鬼王撒尿 一个大户人家办丧事,路上遇到大雨,家中的女眷们都到路边的屋檐下躲雨。做法事的和尚没地方躲,就暂时躲进了开路神(纸扎的神像)的肚子里。过了一会儿,一个和尚从神像的腰部伸出头来,看看雨停了没有。那些女眷们看到后大惊失色地说:「大家快躲开,开路神要撒尿了!」 发往酆都(发配到地府) 有个平时不信佛事的人,死后被判罪很重。于是他拿出所有的冥币,想请个僧鬼来为他做法事积功德,却到处都找不到。他问人说:「这里难道没有和尚吗?」那人回答:「来倒是来了很多,但全都因为罪孽深重,被发配到酆都城(地狱之都)去了。」 开荤 师父晚上对小沙弥说:「今晚我们可以『干一素了』(做一件素雅的事)。」小沙弥问:「什么是『素了』?」老和尚说:「就是不用口水的。」过了一会儿,小沙弥痛得大叫:「师父,我受不了了,快点『开了荤』吧!」 (注:「素了」一语双关,意为不用润滑的肛交;「开荤」则指恢复正常性交。) 鸦噪(乌鸦叫) 一个书生借宿在僧房里读书,忽然听到乌鸦叫,便不停地叩牙齿。小和尚问:「相公,您这是做什么?」书生回答:「因为乌鸦在叫(鸦噪)。」小和尚说:「我们『丫燥』(方言,指男性性器官兴奋),可不是用您这种方法解决的,而是靠吐口水润滑来办事。」 忏悔 一个孝子请和尚为他死去的父亲做法事忏悔。和尚念诵普庵咒,当念到「南无佛佗耶」这一句时,孝子高兴地说:「我正愁我爹过不了奈何桥呢,多亏您把他『驼』(与咒语中的『佗』同音)过去了。」于是拿出钱来犒劳和尚。和尚说:「如果你肯多给点钱,我连你娘也一起『驼』过去。」 追荐(超度) 一个和尚帮人超度亡灵,要价三钱银子,保证送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个妇人想超度她的丈夫,但给的银子成色不足。于是和尚就念经把他送到东方去。妇人不髙兴,和尚说因为银子成色差,妇人便补足了差额,和尚于是改念把他送到西方。妇人听了便大哭道:「我的天哪!就为了几分银子,害得你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跑来跑去,真是太辛苦你了!」 屁脬(疝气) 一个和尚得了严重的疝气,请医生来治疗。医生说:「这个病要是别人得了还能治,唯独你们出家人最难治。」和尚问为什么,医生回答:「因为你这个大气囊里,装的全是你徒弟们放的屁。」 阳硬(勃起) 有人问和尚:「你们出家人,修炼参禅,晚上一个人睡觉,那东西还会硬吗?」和尚回答:「幸好一个月只硬三次。」那人说:「如果这样那太好了!」和尚接着说:「只是有一点不好,每一次硬起来就是十天。」 哭响屁 有个人因为小儿子的命相犯了「孤宿」,就把他送到庙里出家。庙里的和尚设酒席款待他。席间,儿子偶然放了一个很响的屁,他父亲听了竟忍不住大哭起来。和尚问:「放屁是常有的事,您为什么这么伤心?」父亲回答:「我想我这小儿子以后再想放这么响的屁,是再也不可能了。」(注:暗指儿子出家后屁眼会变松。) 闻香袋 一个和尚每次进房间,总要把门关上,然后不停地呼唤「亲亲肉肝肝」。他的徒弟们很好奇,等他出门后,就开锁进去偷看,发现里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床席下的一个香囊。大家怀疑这香囊有来历,于是把里面的香料倒掉,换成了鸡粪。老和尚回来后,照旧关上门拿出香囊,一边闻一边叫:「亲亲肉肝肝呀,你今天怎么了,莫非是放了个屁吗?」 游方(云游四方) 头上的虱子邀请脚上的虱子去喝酒。正好这个人正在行房事,导致头虱被挡住去路,观察等待了很久才到达。脚虱问:「怎么来得这么晚?」头虱说:「别提了。我走到一片『黑松林』(指阴毛)时,遇到一个很奇怪的和尚。一开始软弱无力,像个生病的和尚;过了一会儿变得高大挺拔,简直像个少林武僧;接着他进进出出忙个不停,好像是寺庙的当家住持;忽然间他又呕吐又垂头,又像个喝醉酒的和尚。」脚虱问:「那他究竟是个什么和尚?」头虱回答:「最后他背着包袱就走了,原来是个云游四方的和尚啊。」 桩粪(捣实的粪) 有个人到寺庙里买粪,庙里的道人却要双倍的价钱。乡下人觉得很惊讶,道人解释说:「我们这里的粪跟别处不一样,全都是师父们一下下捣结实的,用水泡开后,一担能变成两担。」 僧赞僧(和尚赞美和尚) 一个秀才在小便,一个和尚看见了,大加赞赏说:「相公您将来必定会高中状元。」秀才问:「您是怎么知道的?」和尚说:「刚才我看见您的龟头上有颗痣。相书上说:『龟头有痣,终须发。』(意为终究会发迹)」秀才也回敬道:「我看你将来寺庙的香火必定会非常兴旺,妙不可言。」和尚问:「您又是怎么看出来的?」秀才回答:「俗话说:『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指若要佛法兴盛,除非和尚互相吹捧。)」 上下光 有个师父法号叫「光明」,徒弟法号叫「明光」。有位客人问:「您师徒二人的法号,该如何区分呢?」徒弟回答说:「上头光(上面光秃秃)的是我师父,下头光(下面光溜溜)的就是小僧我了。」 卖字 一个妇人到虎丘山游玩,手里拿着一把白扇子。山上有个卖字的,每个字索取一文钱。妇人身上只带了十八文钱,便请他题字。卖字的人写道:「美貌一佳人,胭脂点嘴唇。好像观音样,少净瓶。」(十八个字,暗讽她少了东西)。妇人拿着扇子回家,被她儿子的私塾老师看见了。老师问:「这扇子是哪来的?」儿子说明了原委。老师说:「你娘被他戏弄了。」于是拿出十七文钱,想看看那人会怎么写。卖字的人立刻写道:「聪明一秀才,文章滚出来。一日宗师到,直呆。」(十七个字,讽刺他是个呆子)。书生拿着扇子,气冲冲地下山,路上遇到一个和尚,和尚问明了情况。和尚说:「等我去为难为难他。」于是带着十六文钱前往。卖字的人题道:「伶俐一和尚,好像如来样。睡到五更头,硬。」(十六个字,最后一句不雅)。和尚说:「最后一个字的韵不雅,我补你四文钱,请你换掉。」卖字的人说:「已经写上去了,怎么能抹掉?不如我给你添上几个字吧。」于是提笔写道:「硬到大天亮。」 见和尚 有三个人一起走路,途中遇到一个穿着破裤子的人。一个朋友说:「这人好像是猎户张豝。」另一个人说:「不对,我看更像是渔夫撒网。」第三个人说:「都不对,依我看,他好像一座破败多年的旧庙。」两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前面也看得见和尚(头),后面也看得见和尚(屁股)。」 没骨头 一个秀才、一个道士和一个和尚,三个人同船渡河。船夫解缆绳稍微慢了点,三个人就生气地骂道:「你这狗骨头,怎么这么怠慢!」船夫忍着气把他们渡到河中央,停下船桨问道:「你们刚才骂我是狗骨头,那你们秀才是什么骨头?说得有理,就饶了你的性命,不然就把你推下水去!」秀才说:「我们读书人是攀附权贵的,自然是龙骨头。」接着问道士,道士说:「我们出家人仙风道骨,自然是神仙骨头。」轮到和尚,他无话可说,只好慌张地哀求道:「求求您饶了我吧,我这个秃子,从来就是没骨头的。」 和尚下爬(和尚的下巴) 有人把苎麻浸在河边的码头上,结果被人偷走了。正好一个妇人蹲在码头边洗衣服,她的阴毛很长,浸在河水里。洗完后,她带着水迹回家了。丢苎麻的人顺着水迹跟踪,怀疑是这个妇人偷的,便不停地辱骂。妇人怎么解释也没用,一气之下就把阴毛剪下来,用火烧了。恰好邻居家正在找鸡,忽然闻到隔壁传来烧毛的臭味,也冤枉是她偷吃了鸡。两边的人都在喊骂,妇人感到越来越委屈。她心想这一切祸害都是因为这个东西引起的,于是拿刀把整个阴户都挖了出来,扔到了街上。正好有两个公差押解犯人回来,一脚踩到这个东西上,仔细一看,吓了一跳说:「又出了一桩人命案!怎么和尚的下巴被人割下来掉在这里了?」 杜徐 一个和尚参加宴席回来,有人问他:「您坐的是第几席?」他回答说:「首席是姓杜的,第二席是姓徐的,在『杜徐』(与『肚脐』同音)之下,就是贫僧我了。」 大家伙 一个和尚想嫖妓,但苦于没有钱,于是偷了一升米前往。妓女用大容量的升斗来量,结果只剩下五合,嫌太少不肯接客。和尚只好回去又偷了一升米给她,才被允许办事。和尚心里非常愤恨,办事时就用自己的头去顶妓女的私处。妓女说:「你弄错地方了!」和尚说:「你用『大家伙』(指大升斗)来对付我,我也用我的『大家伙』(指头)来弄你!」 小僧头 一个和尚在妓院过夜,妓女立刻扳过他的头去凑向自己的私处。和尚说:「不对,这只是小僧的头啊。」妓女以为他嫌自己的私处小,便回答说:「足够用了。」 倒挂 一个书生问和尚说:「你看看我肚子里是什么?」和尚说:「相公您肚子里自然是满腹经纶文章了。」书生说:「不是。」和尚又说:「那难道是五脏六腑吗?」书生说:「也不是。」和尚问到底是什么,书生回答:「是一肚子的和尚。要是不信,现在就有一个光头从里面倒挂出来了。」 天报 老和尚到后花园解手,不小心被刚长出的竹笋尖刺进了屁股眼,痛得大叫不止。小沙弥看见了,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这真是天道报应啊。」 祭器 一个和尚临死前,嘱咐他的徒弟说:「祭祀我的时候不需要别的东西,只要把你的屁股放在供桌上就行了。」徒弟遵命照办。正在祭拜的时候,听见有人敲门,他急忙回应说:「等我收拾了祭器就来!」 僧浴 和尚看见道观里的人洗澡,总是先请女道士(师太)洗,然后是观主(师公),最后才是道士(师父),次序井然,一点也不乱。他因此感慨地叹气说:「唯独我们佛门一点规矩都没有,老和尚还没下水,小和尚们就已经脱得精光了。」 头眼 一个和尚和别人下围棋,因为一个角无法做活(围棋术语,做出两个『眼』才能活),急得头皮发痒。他便用手摸着头顶,一边沉思一边说:「这个地方,要是有一个『眼』就好了。」 问秃 一个秀才问和尚:「『秃』字怎么写?」和尚回答说:「不过是把秀才的『秀』字尾巴(指禾苗的『禾』)弯过来罢了。」
iduuu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