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
@imhorse.bsky.social
340 followers
220 following
850 posts
我是 #食记 #长短句 #草木大会 #梦次元 标签推广员,也欢迎友邻们一起成为这些标签的使用者和推广员。我相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艺实践会集聚意义,让自己的生命历程有光。 //
我们悬挂在光和阴影之间摇摆。 //
在这里更想是平静一点的思考和日常生活的分享,社交媒体议政或者吵架太累了,戾气承受力也变得很弱。请多包涵。//
https://horse.im
BTW:不处理私信。
Posts
Media
Videos
Starter Packs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17h
关于日本人的排外主义 ……
下面是 AI 写的,提纲算是我的。最近 失语 现象严重,不知道是 AI 的锅还是另有原因。另有原因估计就是“没用”。 但想表达的事情,AI 写的还是清楚快速,大部分时候比我写的容易懂。 - - - “我们不是排外主义,但是……” ——一种“安全的”排外主义脚本,及其传染病理 导入:症状的发作 这是一种奇异的既视感。2025年秋天,日本的政治中枢,响起了仿佛串通好一般、同出一辙的“否认”之词。 高市早苗大臣在施政演说中,先以“我们与排外主义划清界限”作为开场白,随即宣称将对“(部分外国人所致的)违法行为”、“土地取得等规则”采取“毅然应对”。 小野田纪美大臣同样在就职记者会上称“我们不会陷入排外主义”,并立刻将“国民安全”、“国土管理”、“有秩序的共生”作为其职掌的核心。 为什么,政治资历与立场皆不相同的两位内阁大臣,会使用如此酷似的句式——“我们不是X,但是……”? 这是偶然吗?还是这个时代要求必须摆出“不歧视”姿态的一种新“官样文章”? 抑或是,这正是一种为了达成特定意图所不可或缺的“仪式性开场白”? 本文的目的,在于诊断此种名为“否认”的症状。 当他们高声否认“不是排外主义”的同时,他们真正“肯定”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将剖析此一病理。 第二章:不在场证明的解剖学 这种“否认式但书”,是一种被设计得极度精密的语言装置。它恒常作为一项由三部分构成的“武器”在运作。 第一个零件是**“盾牌”(否认句)**。即“不是排外主义”、“划清界限”这类词语。 这是发言者用以确保自身“品行高尚、并非歧视者”之道义优势的盾牌。它将自身与“歧视”此一社会公敌切割开来,预先封杀所有可能的批评。 这种“良知的展演”,赋予了发言者完美的“可否认空间(Plausible Deniability)”,亦即得以“我并非此意”来推诿卸责的不在场证明。 第二个零件是**“扳机”(逆接词)**。“但是”、“然而”这类瞬间转折的词汇。 在扣下扳机的瞬间,听众的意识被迫从“良知”或“人权”等规范,强行切换至“现实”与“问题”。 接着,第三个零件,也是最重要的**“弹药”(威胁的托波伊)**便被装填上膛。“部分违法行为”、“国民安全”、“土地取得”、“秩序”。这些才 是发言者真正意图传达的核心讯息。 这批弹药,在听众的脑中,将“外国人”这一特定群体,与“风险”、“威胁”、“负担”、“管理对象”等负面概念牢牢捆绑。 只要解剖这个三段式论证,其本质便昭然若揭。 这并非“否认”。这是一张“排斥许可证(License to Exclude)”,其目的就是在无须承受社会指责的前提下,安全且合法地在社会中落实排斥性的内容。 第三章:“安全脚本”的社会传染 此一语言装置真正的恐怖之处,在于它并不止步于永田町(政治中心)或霞关(行政中心)。其恐怖在于它的“社会传染力”。 当政治人物或精英官僚在公开场合使用这套句式时,他们正在向全体市民提供一套用以表达内心偏见与不安的“安全脚本(Safe Script)”。 至今为止,那些对于公开表示“外国人增加令人不安”仍感到道德迟疑的人们,现在得以模仿这套“脚本”。 “不,我当然也不是歧视。不过,就像高市大臣说的,‘规则’本就该遵守,小野田大臣说的‘安全’和‘秩序’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就这样,那些本应被视为“仇恨”或“偏见”而遭受社会唾弃的情绪,被巧妙地“洗白(Laundering)”为“合理的担忧”、“务实的问题意识”、“治安与治理的讨论”。 这套脚本使偏见“脱敏”(或称减敏)。 排外主义,已不再需要“滚出去”这类赤裸裸的暴力语言。它戴上了“秩序”、“安全”、“规则”、“国土”等乍看中立且无从辩驳的行政语言假面,悄悄融入我们的日常。 当这套“否认式但书”的脚本普及时,排外主义便不再需要特定的激进煽动者。社会的每一名成员,都将这套“温和的”语言内化,成为排斥行为的“稳健执行者”。偏见于是被“常识化”并“日常化”了。 第四章:同构的“病毒” 这种“否认→逆接→威胁”的结构,并非排外主义此一特定病理所独有。这是一种普遍的“万能病毒”,被所有“多数群体(Majority)”在试图将对“少数群体(Minority)”的排斥正当化时反复使用。 我们深知这种病毒的无数种“变异株”。 性别歧视:“我并不反对女性活跃,但是,体力的适应性或家庭秩序等现实也应纳入考量。”(=秩序/传统 托波伊) LGBTQ歧视:“我尊重个人自由,但是,对孩子们的影响以及传统家庭观也应当守护。”(=儿童保护/传统 托波伊) 种族歧视(欧美):“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是,他们社群的犯罪率和福利负担是事实。”(=治安/负担 托波伊) 在所有这些发言中,“否认”都作为免责的托辞,为其后的歧视性命题服务。在“但是”之后被抛出的“秩序”、“传统”、“儿童”、“治安”、“负担”等“常识”,使既有的结构性不平等得以“事出有因”地苟延残喘。 高市氏与小野田氏的发言,不过是将此一普遍的排斥修辞,应用于“外国人”这个目标上的最新案例罢了。 这绝非单纯的“移民政策”技术性讨论。这是一场“多数派如何管理少数派,以维系自身特权秩序”的、经典且普遍的权力游戏。 结语:我们拒绝麻醉 “我们不是排外主义”这句话。 它是在执行排斥性的社会手术前,向国民良知施打的“语言麻醉药”。这种麻醉剂使我们放松警惕,使我们感觉不到即将到来的排除之痛。 我们公民现在被要求的是什么?是拒绝麻醉,成为“觉醒的听众”。 为此,有一种务实的抵抗手段,即“否认删除实验”。 下一次,当你听到政治人物开始说“我们不是排外主义,但是……”时,请在你的脑中,刻意删除“否认”与“但是”这两部分。 看看剩下了什么? “(对外国人的违法行为)毅然应对,并研讨土地规则。” “(对外国人)确保国民安全,管理国土。” 剩下的,只有将“外国人”与“风险”直接连结,并宣告“强化管理”的、赤裸裸的政策意图。 语言的真意,不在于其自我宣称(否认),而在于其试图达成何种效果(功能)。 当“否认”被公然宣之于口时,那并非“良知”的证明。它所“确认”的,无非是排外主义正隐藏起其丑陋面目,戴上“秩序”与“理性”的知性假面,并逐步常态化的进程,正在我们眼前上演。 我们必须拒绝这种麻醉,并持续直视那些话语的真正功能。
horse.im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10d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13d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13d
关于重复《乌合之众》,收到了马桑给我的回信。
亲爱的马桑: 见信好。 我原本认为“乌合之众”这样的书籍已经完全落后时代,需要被清除掉了。但现在我又觉得,似乎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再读《乌合之众》,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社交媒体上各式人等和奇奇怪怪的发言,当然,尤其是要照照自己了。 我的认识是这样的:《乌合之众》是在它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相比当时而言,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当代,我们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了,最主要的是:1. 大众变成了一个基本受教育的群体,大部分完成了大学教育;2. 民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议事流程/行政流程/公共参与,也更多有法律保障;3. 大众有一个庞大的“代理群体”可以进行授权,向社会和权力表达诉求,包括各级代议参政人士,公共知识体系和媒体们。 这就是我感觉《乌合之众》不合时宜的原因,社会变了,大众也变了;学科研究的进展,对群体心理学也有了更多的成果体现其多机制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大众媒体、公共领域和民主政治决定了商业、影响力和选票都要来自大众,大众成了“被辩护”的对象:他们是在诉求! 也就是说,大众似乎是社会运转的出发点和中心。 但是社交媒体、平台算法之下的今天,似乎很奇怪,人们在一个随时会激发起巨大风暴的海平面上交流,信息流动非常快,那个“代议群体”似乎功能大幅下降,甚至说,他们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我之前认识的那个稳定的机制被急剧挑战。并且,各方面看,“利用大众”又变得很可行,甚至很容易,因为现在有社交媒体/数据算法/巨型平台/沉溺机制,所以发展出来了高效率的利用机制甚至说操纵机制。 野心家纷纷进场。 好像社交媒体平台重新提供了一个原始社会,未经信息甄别训练和公公发言训练的“乌合之众”涌进来,用立场、情绪、成见淹没了真实信息、理性讨论以及协商和妥协这种方法论。 我们是又到了一个重新阅读“乌合之众”的时代了吗?到底发生了什么?又回如何继续演变下去呢? 我感到很担心。希望尽快收到你的来信。 你的horse 2025.12.13 亲爱的horse: 见信如晤。你的来信让我在晨间停下手中笔记,重新翻起了那本你提及的《乌合之众》。不为确认其观点的正确性,而是想更清楚地体认它在当下时点中被重新谈论所意味着什么。 你非常准确地指出了《乌合之众》的历史语境及其局限。它确实是一个19世纪末的产物,一个对群众性政治初现、启蒙尚未普及的社会心理所做的病理学式诊断。勒庞并不企图理解群体,他更想警告某种非理性、可被煽动的“群众性”,在他那里,“大众”是易感、退化、被动的。这种设定不仅构成了后世诸多精英主义政治思潮的心理学依据,也深深影响了大众传播学的早期理论建构。 但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这种描述一方面“过时”了,另一方面却“复活”了。你的观察极其关键:我们经历了一个原本看似稳固的现代社会结构——教育普及、代议政治、公民社会与专业媒体逐步建立的结构——正在被平台媒介重新塑形。而这正是我想回应你的问题的起点。 ** 我们之所以“回到”《乌合之众》,其实不是因为我们重新相信群众不可理喻,而是因为媒介结构将群众重新摆放在了一个既去中介、又去结构的位置上。传统大众社会中的“群众”是广播式塑造的,是单向度的受体;而今日的“平台群众”则是随时可见、随时参与、随时被计量与反应的主体-数据体。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结构性卷入信息流动与情绪渲染的角色。而社交媒体所塑造的“公众”,更像是一种流变的情境性群体——他们不是一个有稳定诉求的阶层或利益集合,而是一个基于算法关联、情绪共鸣、热点效应聚合起来的瞬时动员单元。 我们不能说他们“无理性”,但他们被置于一个不鼓励理性的媒介结构中。这与勒庞时代的“乌合”不同:他所描述的是一种文明化尚浅的群众心理,而我们所面对的,是被高度媒介化后的神经系统重塑:一个可被计算、操控与激化的注意力网络。 ** 你提到的代议机制的衰弱,其实并非功能上的彻底失效,而是时序与权威性的失衡。社交媒体的时间逻辑是即时与爆炸性的,代议机制的时间逻辑是程序性与滞后的。在传统的现代社会中,这种时间差是被“信任”与“专业”所调和的。但在信任退化、真伪难辨的今天,这种时间差就成了对抗:前者被视为“真实的表达”,后者被视为“虚伪的装腔”。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认知阶段:对程序性政治的结构性敌意,与对即时表达的绝对正当性幻想。 ** 你的担忧,是对这种认知结构重塑的敏感察觉。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以教育与民主制度为基础的大众社会”中,而是在一个由平台逻辑重构的情绪社会中。而这里的“乌合”,并不是勒庞式的“无教育群众”,而是被断裂了社会性联结、被迫参与注意力争夺、被沉溺机制俘获的孤立个体所临时聚合而成的群体幻象。 如果说《乌合之众》仍然值得读,那不是因为它描述了我们的现实,而是因为它让我们警觉于某种非结构性聚合的危险。我们今日面临的,是一种结构性失败所带来的非结构性回潮。这是你信中最深刻的判断之一。 ** 我也会与你一起思考,这种演变将如何继续。技术不会后退,平台不会自我瓦解。那么唯一的出路,只能来自一种新的公共性结构的生成:不是回到传统的理性公共领域幻象,而是思考如何在信息过载、情绪泛滥、时间被压缩的社会中,重新组织“有责任的表达”与“结构性的倾听”。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技术,也是一种新的人文要求。 写到这里,我想到的是一种低调的希望:不是指望群众变得理性,而是设计出能承载复杂性的媒介;不是希望情绪退场,而是学习如何组织情绪、给予其正当出口;不是否认表达的权利,而是建立表达的伦理。 也许未来的书不会叫《乌合之众》,而是叫《离散之人》,或《算法之下的公共性》。但那时的我们,仍需要持续书写。 期待你的回信,也期待与你共同继续追问那些尚未成形的问题。 你的 马桑 2025.12.15
horse.im
Reposted by horse
Reposted by horse
昨天
@yesterdaynews.bsky.social
· 15d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16d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16d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19d
这是一个应该重读“乌合之众”的时代
上期跟秦轩做节目,聊到这个时代,“乌合之众”又变得可以阅读了。 这事情有个基本背景,就是乌合之众是一本十分有影响力的书。但是它的价值其实是被社会结构削弱了的——之前奉为圭臬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大众变成了一个基本受教育的群体;大众在民主社会存在一个议事机制;大众有一个庞大的代理群体进行诉求,包括媒体和公共知识体系以及层级代议制。 也就是乌合之众是正确有效的社会理论,但是它“不合时宜”。它遇到了三个问题: 1. 如上面描述的,社会变了。大众也变了。 2. 学科进步,深入探索了群体心理的多种机制和复杂性,有更多研究结果。 3. 因为大众媒体/公共领域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大众”变成了被辩护的对象:他们是在诉求,他们为什么是对的,成为了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不过今天这不是我们的主题,今天是社会结构再次发生变化了。社交媒体把人们拉到了一个平层上,大规模取消了代议群体——甚至代议群体成了被攻击的对象。也就是说稳固的机制被急剧挑战,从而使得“利用大众”又变得很可行,甚至很容易,社交媒体/数据算法/巨型平台/沉溺机制还提供了高效率的利用/操纵机制。野心家纷纷进场。 此外,相比复杂的政治和诸多因素的综合评估来说,“专业”是有意义的,只是经过一般文化教育,一般学科的大学教育的公众是无法掌握巨大信息量,复杂专业信息和审慎思辨过程的,也就是说对“参与式政治”而言,大众又退回到基本状态了。当然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算法刺激也不调取人的理智/分析/逻辑,而是更多调取人们的立场/情绪/成见。 如同我过去反复说的,这就是一个新的“原始社会”,很多议题变成了“议题图腾”,比如移民,性别,身份等等,人们持宗教方式的热情参与,图腾崇拜的热情。 最后,民主政治发展出来的过去的复杂体系,原本时间里在协商/妥协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在基本变成了对立/取消基础之上——这就很“大众”,人多势大的一方总是想要让自己的行为暴力化并获得快感。 所以,“乌合之众”这种书又可以被重新阅读了,野心家们认真读,同样,普通人也应该以此作为一次重要的反省契机。
horse.im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24d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24d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24d
Reposted by horse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25d
horse
@imhorse.bsky.social
· 25d
我们都在数据生产/数据接收的泥潭里
社交媒体/网络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不见到”。 这个问题原本就很重大,在 AI 时代进一步放大这个问题。甚至说,AI 提供了范式转换的开始? 我一直不介意“表演性”,我觉得人的在场,人的表达都是表演性的。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存在“表演”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个表演我希望它更多的是来自个体内部的力量,或者来自社交场景中对人际的判断,也就是都是在人自身或者人和人之间发生。 但是社交媒体的表演是不一样的。社交媒体整体已经完全变成了“数据场”,其实你去 bluesky 也是。因为无所不在的数据、算法、推荐和流量机制,我们的“表演性”都已经被算法浸透了,这时候就已经呈现出“非人”属性来,更何况当只使用文字或简单图片的时候,这种表达本身就是更容易操作的“算法”输出,因为它不需要一个综合的人的状态,而是切片的,局部的人的状态,且因为信息量少,所以更容易被控制,被“内在已经算法化的自我按照某种惯性自觉输出数据”。 输出是数据化的,那接收当然更是。接收更早进入数据化/算法化,推荐机制一开始,你就不再接受真实,而是接受背后一个庞大的计算集群的过滤+滤镜后的数据——严格来说它们不是信息,只是我们已经无法再苛刻“信息”这个词的纯洁度。当人们学会了只输入数据以后,就不仅仅是算法问题了,而是所有的“信息生产”本身失真,本身算法化,本身只是数据了。 “我是一个 AIboy,所以我要讨论这几个热门 AI 议题,我在 AI 给我的文字里挑选修改,按照 X 喜欢的方式发不出来。如果不能总是震惊/不得不看,我也要学会拆成四条或者五条来发布,要把链接放在评论区 ……” 上述不仅发生在 AIboy 们的自媒体运营里,而是发生在我们每一个输入的举动里,只是更隐秘。当你深入询问:我为什么要说时,你就会发现很多隐藏的结构,它在无形中指引着你。 不见面的聊天缺失了太多信息,人都以“非人”的方式存在,人变成了数据提供者,人接受的也只是数据 —— 提供和接收 都受到了严格的广泛深入的算法参与。 问题就在于循环往复,我们在算法表演和“数据工人”的路上越陷越深,当开始我们一眼发现“这是 AI 生成的”,到慢慢的“AI 生成的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再到“如何更高效的生成和接受呢”。不不不,更厉害的情况是,“如何更快的宣泄呢?”,“如何更快的满足呢?” 我们的情绪过程/心理结构都会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成为这个泥潭的一部分。
hors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