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wy56.bsky.social
@wuwy56.bsky.social
15 followers 51 following 80 posts
Posts Media Videos Starter Packs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现今所有人类是过去70%的女性和30%的男性的后代
“没有一流的好处,就不会有一流的人才。”
K-pop猎魔女团好火啊(笑)
我有读过上野和李小江对话,两人评价两地政治说的是日本女性地位低,但政治的门槛也比较低,如果一个女性被迫成为了家庭主妇,她也是能走上街头的,而国内虽然女性地位国家意识形态被抬高,但离开了这套大的体系,想有什么另外的政治诉求是很困难的
日本女性与政治这个话题,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3本书:
《所以你也要活下去》——大平光代自传,千禧年初的时候她竞选上了大阪市副市长,不知她现在怎样了。
《大叔型社会的女孩们》——一个广告公司的职业女性自述她如何从雌竞+为公司做牛马到变成女权主义者+利用社交媒体阻止了安倍政府推行宪法修正案的心路历程。她前半段的经历让我想起《东京女子图鉴》。
《恋爱与国会》——西炯子画的漫画,讲一个出生黑户+地下偶像女孩因为同为黑户的女朋友自尽并遗书“痛恨日本社会!”而决心从政,改变社会,像异形细胞一样进入了国会,与日本腐朽的政治体制间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呢?(中文版1卷结束,不知道西炯子有没有画完,蛮好看的)
听某科研体系局外人女士说国内选导师要尤其注意60后,能避开就避开,因为他们在文革里的经历,然后我查了杨永信的资料,嗯,60后。
希望和知识,以及大声请求帮助,能让人增加在绝境中生存甚至克服绝境的可能性
在看旺加里・马塔伊(Wangari Muta Maathai)的自传《Unbowed》,啊啊啊好好看!
鲁豫和柴静走了不同的路呀,我之前刷到过视频是鲁豫自白她不太赞同一个年轻女孩去走一条酷烈的、甚至牺牲的道路(就是做女烈士、女革命家,搅入权力中心),她自己选择了有限新自由主义、女性精英的路
《On Xi Jinping: How Xi's Marxist Nationalism is Shaping China and the World》这本写得蛮好,读得我冷汗直流
张爱玲18岁就写出《我的天才梦》其实不算什么,她12岁写的那篇《不幸的她》才让我惊掉下巴,虽然是仿庐隐的《海滨故人》,但她的笔调、结构极尽简洁,虽然稍显稚嫩,但她把整体的意蕴——即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推至一个不可思议的成熟和辽阔的地步
美国很多研究学习科学的人的毛病在于只研究怎么学习(交叉了浅薄的神经科学知识),毫不思考人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真正热情及现有教育体制的种种缺陷,因此这个领域显得非常贫瘠,没有涵养
那个死掉的男的有点像美国的不洗内裤之怒,真是哪里都有蛆窝呢
还有各种“women in+领域”小组,进去后会有原来你们这些女性相关从业者在这里的感受,现在“women in tech”小组的人数最多,有9万多人呢
豆瓣小组“平凡女性生存手册”好好哦,值得颁发诺贝尔和平奖(虽然组内最近有人提出考公考研帖子太多)
zlibrary好好笑,如果搜到哪本书显示版权方不允许下载资源,网站会在下方直接加提醒,“当心那些不让你获得信息的人,因为在他的心里,他梦想自己是你的主人”
——《少数派的感受》
如果我没有遇到海伦,我的大学四年会过得更快乐。但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为作家。海伦验证了我们,巩固了我们,让我们感觉到未来的必然性。我们将定义美国文化。我将为她们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个展写文章。当我没有被不安全感折磨的时候,我是狂妄自大的。我们三个人都是。我们有白人男子的自信,但这种自信在我们毕业分开后迅速削弱,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自己,因为我们在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被低估了。但我不会以任何其他的方式生活。那样的挣扎使我忠实于我们的友谊所培养的创造性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由活力和深度凿成,反映了我们不满意识的完整性。没有人关心。没有人认真对待我们。我们是唯一要求自己首先成为艺术家的人
我那时还愁自己没有天赋和才能,只能“死读书”“任务观点”,但我的学习环境也不鼓励学生发展这些特质呀,学生哪怕稍微不服从一些,老师就恨不得枪打出头鸟,管你有没有才能,我的班主任曾公然说“你们照学校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学是学不到顶尖成绩的,最好的那批学生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学习方法。”我当时听完非常生气,想着你们做老师的怎么可以这样推脱责任。
高中时候玩得比较好的朋友曾突然借我一本费孝通的《名主·宪法·人权》,当时我和她一起担任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学期末老师送书,送她的是蔡崇达的一本,送我的是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在高中那样集中营的环境里,送书像仿佛精神出柜一样,但我当时收到书后完全不明所以,为什么会送我那样的书呢?现在想想,是因为我当时看起来太温顺压抑服从权威了吗?她们实在看不下去?那也没办法,我家里都是唯唯诺诺的人,完全没有继承到什么反叛基因,我那时候还满脑子“高考考不好就完蛋了”和“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之类的念头,在马斯洛需求的底层看这些书怎么可能解其味呢?
“女性主义不追求唯一答案,不畏惧彼此争论,因此充满活力,这在日本是极为稀有的。日本的女性主义既没有全国性的组织,也没有所谓的主流派,当然也不存在明确的指挥组织。“女性主义者”作为一个自我主动申报的名称,任何人自称“女性主义者”都不会出现正统与异端之争,当然也就没有除名、惩罚或肃清,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思想团体。逆袭势力要想攻击这样的思想团体应该是相当棘手的。我不认为这种特征是日本女性主义的弱点,但这样的思想团体确实很难发起有组织的行动。”
——《女性主义四十年》
快乐上等里谈文化资本,“是指一个人即使失去了所有的金钱和财产,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处于什么状况,也绝对无法从他身上夺走的言谈举止和技能。”她们讽刺日本是暴发户,上一代没有传授给下一代任何有用的东西,就算赚到了钱,也只能“像暴发户一样”不知所谓地花钱,我os: 日本好歹算暴发户,中国是又没钱又没文化资本,穷酸到极点。之前听微博上一网友评价,拆那顶多能和什么地方比一比呢?大概是朝鲜和非洲吧~
直到大学前我一直认为我家应该是中等家庭水平,从小到大也没穷吃穷穿的,想不通为什么我的性格那么别扭呢?莫非是天生的?后来有机会重新回顾了一下童年时期,发现我爸我妈以及他们的爸妈和兄弟姐妹堪称人均精神病呀,区别只是得精神病的程度而已。我小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原先一直被养在乡下,等上幼儿园了才被接到城里,和陌生的父母一起住,再加上小学的我一点也不想上学,那时候真是天天被打,就算勉强上学,成绩不好也要被打,没遵守规矩,触犯了学校里的天条,回家也要被打,而且是父母完全为了泄气,打完不会教育的那种……这种养育环境,我能长成性格开朗生气勃勃才有鬼呢
《maybe elephants》(也许是大象),16分钟的短篇动画,真好看
受上野千鶴子的《なぜキキは十三歳なのか?》启发,好想再整合一些我过去的零碎想法写一篇《魔女与劝学》